白給的土地也不能要,有案例。長平之戰,趙國被秦國坑殺四十萬人,戰爭的起因,就是趙王收了韓國上黨白給的地,而那地,本來是韓國與秦國作戰戰敗,要割給秦國的。
【魯欲使慎子為將軍。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堯舜之世。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悅曰:“此則滑釐所不識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諸侯。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魯,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儉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齊也,亦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儉于百里。今魯方百里者五,子以為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為,況于殺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志于仁而已。”】
慎子,名叫慎滑釐。魯國要拜慎滑釐為將軍,去攻取齊國的南陽。孟子反對發動這場戰爭,對慎滑釐說:“兵兇戰危,是不得已而用之。必須長期訓練民眾,讓他們習于戰事,如果不經訓練,就驅趕他們上戰場,讓他們去沖鋒陷陣,那就是加害于百姓。殘害百姓者,如果在堯舜之世,是不被容納的。即便你一戰而勝,取得了南陽,于理尚且不可,更何況未必取勝呢。”
慎滑釐勃然變色,不高興地說:“你這話什么意思,我就不懂了!”
孟子說:“我明白跟你說吧。按規矩,天子地方千里,因為沒有一千里的稅賦收入呢,便不夠接待諸侯,迎來送往,但是有一千里,也就夠了,沒有超過一千里的。諸侯呢,地方百里,沒有一百里的收入呢,不能供奉祭祀會同,守宗廟典籍,但是一百里也就夠了,不能太多。周公被封于魯,就是縱橫一百里,土地并不是不夠,但就止于一百里。姜太公被封于齊,也是一百里,土地也不是不夠,但就止于一百里。但是今天你看看,魯國是縱橫一百里嗎?五個一百里都有了!如果有王者興,有天子來管這事,對魯國的土地,是要給他增加呢?還是要給他削減呢?”
孟子的意思,封建的理念,封國不宜太大,天子地方千里,諸侯地方百里,大家都夠用就好了。地方大了,身懷利器,殺心自起,兼并的野心就越來越膨脹,就會相互爭戰侵奪,人民就會受苦,國家就會不穩。所以必須限制諸侯國的國土面積。如今魯國地方五百里,是歷代侵奪吞并其他諸侯小國得來,本身就不是周天子分封給他的。所以已經是犯罪了,怎么還要去奪齊國的城池呢?
這也是對前面諸侯都有罪的繼續說明。
孟子接著說:“別說發動戰爭去搶奪土地,就是人家白給,仁者尚且不要,何況殺人盈野去攻取?作為人臣,服事君王,只是專心一意引導他趨向正路,有志于仁罷了。那助君之惡,逢君之惡的,就是壞人。”
白給也不能要,有案例。長平之戰,趙國被秦國坑殺四十萬人,戰爭的起因,就是趙王收了韓國上黨白給的地,而那地,本來是韓國與秦國作戰戰敗,要割給秦國的。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志于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孟子說:“今天服事君主的人都說:‘我能為你開疆拓土,充實府庫。’今天的價值觀所稱的這種良臣,就是古代價值觀的民賊了。君王不向往道德,無意于仁,只想聚財興利,你就幫他開辟土地以盡地利,充實府庫以聚貨財,但是如果不橫征暴斂,窮盡民力,哪能滿足他的欲望,這樣的富國強兵,只是讓夏桀那樣的暴君豪富罷了。
“又有人說:‘我能替君王合縱連橫,邀結盟國,每戰必勝。’今天的價值觀下這一類的所謂良臣,興師動眾,糜爛生靈,在古代也是民賊罷了。那君王不向往道德,無意于仁,而替他窮兵黷武,侵略他國,那不也等于是幫助夏桀那樣的暴君嗎?
“如果照目前這道路走下去,不改變今天這種風俗習氣,縱使把整個天下給他,他也是一天也坐不穩的。”
歷史的發展,被孟子不幸言中了,各國以力相搏,秦國最終獲勝,統一天下,十五年而亡。
我的孟子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中華書局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中國華僑出版社
孟子正義,焦循,中華書局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