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是誰用一壇濃淡,釀一世沉香?我用眷念去感慨幾段從前,你殘留下的回憶曲折蜿蜒。若愛已枯,人已疏,只怨那春色太淺,寂寞風雨狂,斷送了纏綿。
? ? ? ? ? ? ? ? ? ? ? ? ? ? ? ? ? ? ? ? ? ?——《沉香》
2017年3月14日夜晚輾轉無眠,凌晨三點接到電話說三伯母去世了。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在聽完電話后,我流淚了。
我和哥哥驅車趕到時,堂兄已經幫三伯母穿好壽衣,她安靜的躺著,似乎在熟睡,還是白白胖胖的臉盤。
享年七十四歲的三伯母這一生,有很多故事,在這一刻又涌上心頭。
三伯父去世時,伯母還三十多歲,膝下兩兒兩女,小兒子八歲,小女兒五歲。含淚送走三伯父不久,叔伯們希望能找一個男人,幫三伯母撐起這個垮塌半邊天的家庭,被伯母拒絕了。伯母一是怕人家對孩子不好,二是覺得伯父對她很好,她會用夢里的余溫抵擋塵世的寒冷。
那時候,大集體,白天干活,伯母拼命賣力,掙和男人一樣的公分。晚上回家,打草鞋、納千層底布鞋,一雙賣幾分錢或者幾毛錢。養雞養豬,都是賣了。換回的錢,除了維持基本的生計,就是供孩子讀書。那個年代的農村,孩子不讀書很正常,但伯母執意要自己的孩子都上了初中,相當的不易。
兩個兒子大了,該娶媳婦兒了,可房子太窄。伯母向叔伯兄弟、娘家親戚四處借錢,請鄰居鄉親幫忙,耗時幾個月,蓋了一棟四間的土墻石板房。在那樣的年月里,普通人家能做到這樣實屬不易。房子蓋起來了,兩個堂兄弟先后娶妻生子。
改革開放后,年輕人可以外出謀生路了,三伯母毅然決然的把四個孩子都送出去了。她讓孩子們出去闖天地,混好了就別回山窩窩受窮。四個孩子很努力,也很爭氣,最后都在城里買房定居,接她來享福,她堅決拒絕了,不想拖兒女后退。
進入新世紀,村里退耕還林還草,三伯母積極響應,把家里耕地都拿出來,載上了香椿、橘子、棗、木瓜等樹木,這么多年,每年收入都足夠生活。而國家補貼的退耕還林款,她一分未用,都給兒女留著。
農閑的時候,三伯母依然做針線活,不過不再為賣錢,她親手做出一雙雙布鞋、繡出一雙雙鞋墊,贈送給鄰里鄉親,感念大家昔日的幫助。我們這些侄兒侄女,都穿過她做的布鞋、鞋墊。
年老的伯母依然養雞,雞蛋也送給了大家。伯母還有一個手藝,下套套野兔,這些年,我們不時能吃到她做的野味,那滋味兒,怎一個香字了得?
三伯母連自己的身后事都預謀好了,很早就做了棺木。自己動手剪裁縫制壽衣和鞋襪。砍了很多柴,預備辦喪事用。這些都排上了用場,這些天倒春寒,每天都是幾爐熊熊大火,很讓來賓感念。
伯母的喪事按家鄉的傳統操辦,很隆重。我們家族的男女老幼基本都參加了,鄉政府和村委會也派代表參加并送來花圈和挽聯。給來賓敬酒時,十八個侄兒站一排鞠躬上香;燒更紙時,幾十個侄、孫輩輪流跪著燒紙,香火錢堆滿了瓦盆。堂兄們請來鄉里最好的哀樂隊祭奠,鑼鼓笙簫鎖啦從夜色伊始演奏到天明,鞭炮一卷又一卷炸響,煙花一筒又一筒綻放,蠟燭一根又一根燃燒,香表一捆又一捆點燃。
三伯母出殯時,幾十個花圈挽聯在前引路,三十二個壯漢抬靈柩,十幾套戲方響器送行,后人哭成一片。一路上,家家戶戶放鞭炮煙花迎送,后輩們的鞭炮煙花香表火紙更是用車裝,盛況空前。
伯母的墳塋坐落在三伯父的墳旁邊,那里松柏蒼翠。前邊翠竹掩映,后面桃花盛開,墳地在一片金黃的油菜花海之中。
愿天堂里也是春暖花正開,三伯母在那里能與三伯父再續前緣,永不分離。
? ? ? ? ? ? ? ?晉候佳音
? ? ? ? ? ? 2017年3月21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