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猶未盡,是讀完《呼蘭河傳》的感覺。
一個人,怎么可以,既能那樣入骨的描寫那種讓我一度看不下去的凄慘的現實生活,《生死場》又可以這樣以這樣溫情回憶的方式,娓娓道來,她幼年里的一些事情。
雖然依舊刻畫現實,但是相比《生死場》,《呼蘭河傳》點到為止,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遐想空間。
之前看過宋佳演的電影,蕭紅。那會兒書直接沒看下去,現在續上《生死場》,又看《呼蘭河傳》,對蕭紅的全部感覺,徹底,轉變了。
可見,人不能先入為主。我還曾經,跟人討論蕭紅時,一臉的不理解和哀愁。以后,不了解,不評論。了解,亦先傾聽,再評論,而且不能一錘定音。自己,真的什么都不懂。
講真,看《呼蘭河傳》之前,我是逼迫過自己的。我對自己說:蕭紅的書,再看一本,最后一本……就這樣哄著自己,去讀她的書。
有些書籍,繞不開,總得硬著頭皮去讀。
不是不想對自己好一些,而是有時候哪怕囫圇吞棗,有些東西也是要去吞的。現在吞了,以后也就慢慢消化了。
跟《生死場》一樣,《呼蘭河傳》想要一入篇就找到主人公,主題,好難。
先講天冷,各種形容冷的詞匯都來了。各種各種例子。大地,胡子上的冰溜,凍裂的手,賣饅頭的人,水缸被凍裂了,趕著進城的馬車……就這樣,看似在講天氣,實際上從鄉村,講到了城里,引出了“呼蘭河"這座小城.
講小城,很簡單,從東到西,從南道北,兩條街,有個繁華的十字路口。
這樣,對讀者來說,真的是太好理解了,就這么南北兩條街,就像我們家里的小鎮……真的真的一點都不復雜,不會讓人因為太多,太亂,而放下這本書。
蕭紅這個時候,慢慢講這兩條街道,講著講著,讀者就對這兩條街道有感情了,也在眼前形成了一個圖景,到了這個時候,蕭紅又說,其實還有東大街,西大街……很坑人是吧?對!就是這么慢慢的把你給繞進來了……慢慢的就進入了一座小城,呼蘭河。
那種感覺就是:我已經接受了,再多點也沒什么了。很厲害的一種寫法。
同樣寫法的還有:蕭紅描述她家的宅子。
家里總共有5間屋子。東面兩間爸爸媽媽住,西面兩間祖父祖母住,中間是廚房。看,很尋常的人家是吧?就這樣,把一個家庭成員和住宿情況交代清楚了。
然后就講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讓讀者慢慢就對這家人熟悉,甚至喜歡上某個成員了。這個時候,再慢慢鋪展開來,講西廂房租給了推磨的,東廂房租給了養豬的,大院子的南端,還有間草房,租給了做粉的,遠處還有周家趕車的,還有還有……呵!簡直就是一個大戶人家嘛!
蕭紅在呼蘭河傳一開始,講述了這座小城里的店鋪,學校,藥店,還描寫了一個大坑。用了很多很多筆墨,去描寫呼蘭河的一個泥坑,通過這個泥坑,展現了呼蘭河小城里面的民風,愚昧的民眾,八卦,看與被看的心態,幸災樂禍又沾沾自喜,貪小便宜,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淡漠。這點與《生死場》是相通的,大家都忙著生,忙著死。對其他人的事情,淡漠。還用了很多筆墨講了一個大戶人家的葬禮,彩紙扎得房子,車子,伙夫……
講了小胡同里的生活,講市井人家里的尋常日子,講小城里的一天,就這樣絮絮叨叨,一點一滴,每一個字都是認真斟酌過用的,若是旁人講這些,我估計就是倦了的了。可是蕭紅不光講,在這些講述中時不時夾雜一些有趣的事兒。又用了好多好多篇幅,講呼蘭河的火燒云。還有蚊蟲,蝴蝶,風霜雨雪。
以上是第一章。第二章講了呼蘭河的盛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通過這些盛舉,把呼蘭河的民風,描寫得透透徹徹。然后終于在第三章,引出了具體的人和事:在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住著我的祖父。
諸如這樣的文字,有很多。讓我想起那個誰寫的棗樹:我家有倆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第三章講述了蕭紅小時候的生活場景。主要是祖父與她。通過一個個生活場景,呈現出了一個慈祥,溫和,睿智多謀的祖父形象。都是小孩子的童趣和老人的正確引導,讓人看著心里可舒服了。
這一章最輕松,全然是一個老人和一個孩子的事情。讓人身心放松。都忘了自己在讀書,哈哈,以為是在看育兒書呢。
第四章講他們家的院子。講一磚一瓦,講一樹一木,一點一滴的講。用了好幾個:我們家是荒涼的開篇,分了好幾截。來描述他們家的周圍的欣欣向榮以及在此襯托下,他們家的冷清。?
忽然覺得好心疼蕭紅,其實也蠻孤單的。還有一點就是,我們一直站在農民的角度看地主,把地主視為壞蛋,但是蕭紅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愛的地主,他們也是有自己的感情性格和原則的。
一戶人家,接著一戶人家的講,講草房上面,下雨以后會長蘑菇。講他們艱苦的生活環境。
講養豬的,拉磨的,講了一個趕車的人家,倆兒子,倆兒媳,倆孫子,倆孫媳,其中一個才12歲,做了團圓媳婦兒,待會兒我去搜下團圓媳婦是啥意思,大概就是還沒成家,先接過來。然后因為她們信奉跳大神,比較迷信,然后生生把個女孩給燙死了。?整個環節,以我們的視角,都快要氣死了!
又講了有二伯。一個對她們家有恩的人。? 各種各樣的事情。蕭紅選擇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事情,塑造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真的真的很具代表性。
又講了馮歪嘴子。一個賣粘糕的人。有了一個妻子,倆孩子。生第二個孩子的時候,妻子難產而死,在所有人以為這個家就要頹廢的時候。這個男人有條不紊的養育著這兩個孩子。。。本來我都以為這本書終于有了正能量,結果蕭紅同學非得給這個小兒子設定了一個,幾個月都不變樣的特性,氣死個人!
結局很自然,或者說沒有解決,只是截取了一段記憶罷了。
書的最后一段是:以上我寫的并沒有什么優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回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
忽然覺得,這個文學作品吧。每一部,跟另一部,都是不一樣的。
每一個人,跟另外一個人的寫作,都是不一樣的。照搬的,肯定也進不了史冊。
正因為跟別人寫的不一樣,所以才會突出。?忽然覺得,雖然文學潮流是一撥接一撥的,留下的,其實都是那種跟別人不一樣的。出新立異。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事情和我要努力的方向。
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