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我對這場即將侵襲北京的大雨的隱隱期待,似乎是吃完下午飯走在回宿舍的小徑上的時候,后來在洗完澡回來再次踏上那條緊挨著澡堂的小徑的時候,我再次確認了這種感覺,并把它解讀為一種發泄,我的感受大概是連下好幾天暴雨,就好像把我無法宣泄的東西傾瀉出來,而且時間上我也覺得正好就是這么幾天,少了好像沒傾瀉完,多了好像又不需要。
有果必有其因。一個想法的出現,在憑空的外衣下,如果你深究一下,總是能尋著一些蛛絲馬跡的。顯然我這種仿佛老天幫我傾瀉情緒的聯想,來自于最近看的書——《愛是一種選擇》。老實說,當心理醫生在紙上為我寫下這個書名的時候,我所對應到的類別是略帶非主流意味的心靈雞湯。然而當我在圖書館找到它時,看著它破軟的封面和作者名字的時候,我感覺到它可能沒有那么不嚴肅了,因為作者名字是個外國名字…而真正讓我嚴肅起來的,是封面介紹話語中的三個字——拖累癥。其實當時還沒看書也不懂拖累癥這三個字的具體含義,但是后面的四個字很好懂——
停止討好。
當你的身心極其渴望一樣東西的時候,也許你的意識還沒意識到(多半是被你極其自然而主動地藏了起來),你的身心卻會在那一瞬間感應并被捕捉。
書是好書,討好累了的同類可以找來看看。
大學的最后一個學期,我開始心理咨詢了,初衷是很簡單,沒考上研,要離開北京了,那就抓緊最后的機會,好好利用現有的資源吧。當然前提是我覺得自己不對勁,不然也想不到去利用這樣的資源。當我去的時候,我知道自己不對勁,但我說不出來我哪不對勁,我的生活哪不對勁。現在我知道一二了。那是不是我現在的生活從黑暗里漸漸亮了起來呢?不,我現在的生活更黑暗了,因為我以前壓抑了黑暗,不讓自己去看到黑暗,我以為自己過得很好,但我又時常覺得不對勁。而現在這個走向光明的過程,就是要先認識到黑暗,承認你走過了那么多黑暗,你現在深陷黑暗中,接受這個現實,你才能找到路出去。畢竟在你連黑暗都看不見的時候,你往哪里走出它呢?存在的東西才能被戰勝,你否認了它的存在,那么你要去戰勝的是什么?
這大概就是我對這場要下幾天的雨隱隱期待的原因。我幾乎隔一會兒就去窗邊望下去,每次都以發現行人還是沒打傘安然走在路上為結局…最后我想非主流地說一句,可能悲傷太大了,所以憋的時間要長一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