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太尉強掘石碣
洪太尉乃大宋朝仁宗皇帝的殿前太尉,而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天下太平,萬民樂業,朝廷上“文有文曲,武有武曲”,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圣主。嘉佑三年的春天,天下瘟疫盛行,仁宗皇帝特命殿前太尉洪信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來朝祈禳天災,救濟萬民。沒想到這洪太尉行了些路,吃了些苦便牢騷滿腹,完成任務后就游山玩景,強橫跋扈,瞞上欺下,竟然強開伏魔之殿,強掘鎮魔石碣,走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共計一百單八個魔君。這是《水滸傳》正文前的楔子,也是《水滸傳》里一百單八將的前身宿命,更是《水滸傳》故事發生的社會大背景,明君在上尚有小人混跡朝廷,以權壓人,仗勢逞威,釀成大禍,若是昏君奸臣在位又當如何呢?故事由此拉開大幕。
高俅小人得志
高俅本是東京的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不會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愛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玩耍、詩詞歌賦,最拿手的是踢得好腳氣毬。他平日里不務家業,給人幫閑,風花雪月,被父親告了文狀,脊杖二十,迭配出界,先后投奔過柳大郎、董將仕、小蘇學士、駙馬王晉卿,高俅本也像一個毬一樣被人踢在腳下,轉來轉去。奇怪的是,這浮浪子弟高俅竟然被踢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得意,先是被駙馬小王都太尉留在府中做了親隨,后又被端王喜愛,從駙馬手中索要過來寸步不離。這是什么世道?被父親驅逐出家門,被底層人士否定的人卻被上層人物悅納。金圣嘆于此特別感嘆批評道:“一部大書七十回,將寫一百八人也。乃開書未寫一百八人,而先寫高俅者,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生也,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可見,此時的朝廷腐爛到了何種程度。荒謬的是,這個風流俊俏,專愛門風幫閑之事的端王后來竟然當上了天子,帝號徽宗。更荒唐的是,登基之后不到半年,就抬舉僅僅擅長踢氣毬的高俅做了殿帥府太尉。有如此荒唐的皇帝便有如此專橫兇狠的大臣,高俅一上任,就打壓走了與自己有私仇的忠臣孝子王進。天子荒唐昏庸,于是,奸臣逆子得勢,忠臣孝子隱逃,那么,青年才俊,英雄豪杰將何以安身揚志?
史進結匪逃家
史進是《水滸傳》中著力描寫的第一位好漢,他是一條大蟲,從小就愛刺槍使棒,不務農業,氣死了母親,父親只好順著他的愛好請了無數師父指點其學武,最后又經逃亡于此的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的指教點撥,武藝上更是突飛猛進,如虎添翼,十八般武藝樣樣都練得精熟,因肩膊胸膛刺有九條龍的花繡,被人稱為“九紋龍”,遠近聞名。史進年少英武,渾身的力量和本事只是不知道該往何處使。忠孝仁義的王進本是一位極好的領路人,可惜他被高俅打壓自身難保,要到延安府老種經略處安身立命,不能陪伴左右。師父王進離開后,書中說史進“回到莊上,每日只是打熬氣力。亦且壯年,又沒老小。半夜三更起來演習武藝,白日里只在莊上射弓走馬。”這是還有在華陰縣當里正的父親監管著,史進尚能打熬忍耐這寂寞的青春。但是半年后,史太公也一病嗚呼,離開了史進。從此,史進無人管束,也依舊不肯務農,只要尋人使家生,較量搶棒。就在此時,他遇到了少華山上的一伙強人,史進本是要跟他們勢不兩立的,他集全村之力提前布置防備,活捉了“跳澗虎”陳達,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可惜少年義氣的史進太過幼稚沖動,被老謀深算的神機軍師朱武猜透了心理,使用了一條苦肉計,輕而易舉就將史進變成了自家兄弟。從此,史進的人生之路開始發生傾斜,直到中秋節他約請三位強盜頭領到家賞月被官軍包圍,不肯出賣兄弟的史進燒莊突圍率領三位兄弟逃到了少華山上,自此,良民史進正式成了流民。若留在山上,史進就成了賊寇,怎么辦?盲目沖動的史進第一次正視自己的人生之路,史太公自小的濡染,對師父王進的崇拜,讓他沒有猶豫,他的選擇斬釘截鐵:“我是個清白好漢,只想討個出生,一世快活,如何肯把父母遺體點污了!你勸我落草,再也休提。”這是全書所有英雄好漢的心聲,借助史進之口在一開始就醒目地道出,如果不是出于無奈誰甘心做賊?但是不肯落草,哪里又是史進的出路?家沒了,父親歿了,那就去找師父吧。可是未經歷練,心志不堅,且沖動任性的史進能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正確展現自我的才能嗎?當然很難,史進從此在江湖漂泊,毫無建樹,直到最后上了梁山。
魯達救人失業
魯達更是一條好漢,他出場就是一個提轄,且無父無母,無家無室。有力有武,無掛無礙,這造就了他盡情任性、粗獷豪放、行俠仗義的本色人生。你看他從渭州到東京,一路打一路鬧一路扶弱除惡,從提轄到和尚,魯智深不在乎身份地位,只是想尋一個安身立命之處而已。但這個低微的需求對于他這個隨心所欲的人來說亦是不易。因為這個世道處處有不平,處處有拘束,任你力拔楊柳,心似赤子,不能安分守己,忍辱負重也難有立錐之地。況且,魯達本是能量爆棚,勇猛仗義之人,想吃喝就盡興,見不平就出手,管你禪院寺廟清規戒律,管你男女老幼大人小人。在東京,魯智深與林教頭惺惺相惜,因林沖遭高俅陷害,刺配滄州,魯智深在野豬林相救,并一路護送到滄州附近。對兄弟他俠肝義膽,情深義重,但從此之后,他受此連累失去了又一個安身之所,終于在二龍山落草,最后又到了梁山。無視規則,亦無大志大愿,落草幾乎是魯智深唯一的選擇。
林沖被逼落草
史進本無職務又無人引領管束故而流落江湖,魯達雖有職務但是盡情任性不在乎身份地位也落草為寇,那么有地位有志向之人又會如何呢?我們再來看另一位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的命運。前任教頭王進是跟高俅有私仇,受打壓或許是偶然因素,林沖跟高俅卻無冤無仇,且素來安分忍讓,但忍辱負重并不能保證現世安穩,你不犯人也不代表人就不會犯你。自從林沖的娘子被高太尉的螟蛉之子高衙內惦記上之后,林沖的噩夢就開始了。先是娘子被調戲敢怒不敢言窩心悶氣,接著自幼相交的兄弟陸虞侯背叛自己助紂為虐卻遍尋不著報仇無門,次續就誤入白虎堂刺配滄州道差點被倆公人害了性命,最后在草料場又差點被陸虞侯等人燒死,被逼上梁山后還受王倫刁難,勉勉強強落了草,林沖可謂是命運多桀,人生遭遇著逆旅。如此小心謹慎,處處唯潛規則是從的林沖都落得如此下場,何況他人乎?后來在梁山,林沖殺王倫,打前鋒,一腔怒火和熱血盡付與搶掠與拼殺之中,一個忠善忍讓、委曲求全之人就這樣活生生被逼迫成了狠惡暴躁、嗜殺成性的草寇。
楊志失綱落草
三代將門之后,五候楊令公之孫,青面獸楊志的命運又如何呢?楊志不僅出自名門,且一直為傲為榮,自小熟習十八般武藝,應武舉,做制使,一心要封妻蔭子,光耀門楣。失卻花石綱后,他等待到機會收拾錢物上下打點,希望能重補原職,對于強盜頭子王倫的熱情挽留婉言謝絕。可見,他這個舊家子弟也是最不愿落草之人,但是,一則運氣不佳,一則意志薄弱,還有所遇非人,如初求高俅復職被拒,再遇梁中書被利用,導致再失生辰綱,終于不得已先落草二龍山再并入梁山泊。為什么楊志遇到的都是小人惡人?這是偶然還是必然?好人都去了哪里?
眾豪杰劫財逃亡
不止是這幾個有職無職,有志無志的英雄豪杰被遺棄、打壓,被迫流落江湖,落草為寇,身在江湖上的好漢們也一個個或自愿或隨勢,聚攏成匪,集結為賊。“吳用智取生辰綱”就是其中的典型,第一個有此賊心的是赤發鬼劉唐,他與晁蓋素無交情,單憑江湖上的傳聞就只身來找晁蓋欲求生辰綱,這本來是件極冒險極輕率的舉動,沒想到不只晁蓋來者不拒,連智多星吳用都熱烈響應,積極出謀劃策,解夢境,拉人才,找地點,做成了此事。阮氏三雄也是一經吳用游說就立馬踴躍加入,入云龍公孫勝更是不請自來,不見晁蓋就不走,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閑漢“白日鼠”白勝能加入更是求之不得。由此可見,朝廷暗無天日,不得人心,忠臣良善之輩被排擠打壓不受重用,英雄豪杰報國無門,人才流失是大勢所趨。
宋江救人逃亡
宋江是人中之杰,他刀筆精通、吏道純熟、仗義疏財、忠孝雙全,且善謀略、長交際、有志向、有能量,意堅心專,是一個十分全面的人才。這樣一個全能型人才朝廷又會如何對待?宋江出場時只是鄆城縣押司,一個位居知縣之下的小小文官,雖然他深受上下級及周邊眾人的信任和喜愛,但是卻沒有得到提拔和重用,整日有才無處用,有力無處使,鄆城這個小縣城早已被他玩轉,卻苦無晉升途徑,哪里才是他的轉機?可以說,擁有堅定的人生志向的宋江一直在尋找機會,他要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既然正途走不通,那就走旁道。所以,救晁蓋,宋江最初的動機可能只是出于一向的義氣和名望的考量,但是怒殺閻婆惜這個突發事件導致的逃亡,讓宋江逐漸意識到壯大自己的名聲和力量來引起朝廷的注意,以達到自己晉升重用的目的可能是一種更快更好的方法。宋江對朝廷的背叛從個人角度來說是一種無奈之下的曲線選擇,從朝廷這個角度來說是昏君奸臣當道的必然結果。
晁蓋得助奪泊
晁蓋等人能快速地匯聚成一個小團伙,并順利而成功地“智取生辰綱”,還能得到宋江、雷橫、朱仝等人的通風報信和暗中相助,有計劃有步驟地逃脫并找到落腳之地,也是這種大勢下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呈現。上得梁山,王倫忌諱晁蓋等人了得不肯接收他們入伙,又有林沖火并王倫鼎力相助,尊晁蓋為首。所以,晁蓋成為梁山首領內因是自己的豪俠仗義引得好漢們集聚身邊,外因還是世道渾濁英雄豪杰們報國無門,安身難穩,占據水泊,大家結為異姓兄弟,同生死共進退,可以取得暫時的安穩。梁山自此招賢納杰,對外開放,成了英雄豪杰口誦心向之地,一步步興盛發達起來。
梁山興衰史
晁蓋接管梁山后連續打黃安,殺劉高,救宋江,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也奠定了梁山事業的初步規模,待到宋江上了梁山后又帶來了大批人馬,更是壯大了梁山團隊的力量和聲勢。并且宋江一上梁山就重新制定規矩說:“休分功榮高下,梁山泊一行舊頭領去左邊主位上坐,新到頭領去右邊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時另行定奪。”有力地調動了梁山好漢們出力爭功的積極性。再加上宋江自己一直不斷下山,三打祝家莊、攻打高唐州、大敗呼延灼、打青州、鬧華州、收服芒碭山、智賺玉麒麟、一打大名府、大敗關勝、二打大名府、收降水火將、三打大名府、攻打曾頭寺、攻打平、昌府等,有目的有計劃地積累財富,爭取人才,擴大影響力,極大地增強了梁山的實力。同時,也在積極籌劃招安事宜,為梁山的未來做長遠的準備。晁蓋只要弟兄們聚在一起大秤分金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能夠偏安梁山,不求名利不講志向,只要能逍遙快活地過一輩子就行。宋江則不僅要有好吃好喝,還要得到社會認可,光宗耀祖,建功立業。顯而易見,宋江比晁蓋更有格局和遠見,他的到來迅速發展了梁山的事業,為爭取招安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到掘石碣排座次時,梁山的發展達到了頂峰,但是,從此之后,宋江就停止了對梁山的擴張,而一心謀劃著如何接受招安,如何利用現有的人才和實力來建功立業。可以說晁蓋根本沒有為梁山謀出路謀后路,而宋江所謀的招安出路又是一條死路,所以梁山的悲慘命運和結局早已注定。不再輸入人才,即使順利招安,為朝廷賣命的梁山兄弟們也只會日漸損耗殆盡,何況,朝廷并非真正看重他們的能力和忠心,只是想要利用他們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沒有新生力量的注入,已有的力量又得不到應有的愛惜,所以,梁山兄弟最后的結局大多數都是戰死在沙場,少數出家和棄官歸鄉的能夠善終還算是最好的結局了,像宋江和李逵最后死于毒酒,吳用和花榮自縊而亡都十分悲壯。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宋江的格局不夠大,無法從忠君愛國的固有思維中跳脫出來,沒能給梁山找到一條真正光明鮮活的道路。因為當這個“君”是昏君,“國”是腐國時,還一味地去忠愛這個“君”和“國”就是自找死路。
梁山好漢們個個都有強大的生命能量,也都有一顆報效國家,自我實現的丹心,可惜,沒有一位能夠看清方向,并帶領他們走出梁山,走向敞亮未來的領路人。思維決定格局,格局決定命運,梁山的覆亡跟其首領宋江的格局有直接的關系。大到一個國家,領袖的眼光和思路決定著它的前途命運,小到一間教室,老師的思維和格局決定著它的氣象和成長的方向。從《水滸傳》大事件的梳理中我們可以領悟到的就是,無論個人還是集體,本身的能量、力量很重要,人生的方向集體的道路也很重要。作為個人,我們應該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內功,但同時也要把握好人生的方向,這樣才能不斷地開拓和進取,走出一條豐富而精彩的自我成長和實現之路。
文本設計作業
我會在八年級共讀此書,梳理《水滸傳》大事件時我會按照個人大事件和梁山大事件分為兩大部分。重點講述個人大事件,梁山大事件和梁山的命運結合著講,再用一課時談談大事件的意義和對個人的啟發,共計三課時講完。
第一課時,梳理個人大事件,研討對個人命運的影響。
第二課時,梳理梁山大事件,研討對梁山命運的作用。
第三課時,研討大事件的意義及對我們個人的啟發。
帶領學生依據文本進行研討和交流,然后引導學生明確自己對大事件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提升學生對自身生命的反思和認同,以此打通這個課程和學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