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經常聽到老師說“書讀百遍其義自顯”這樣的話,這一句話也好像成了至理名言。可是有多少人會認真思考這句話背后的邏輯是什么?難道讀百遍之后就真的可以其義自顯嗎?對于一些沒有基礎的人來說,一些難題即使讀上一千遍,如果沒有專業人士的解釋,恐怕也很難其義自顯。
個人覺得想要把書讀明白,讀書筆記是少不了的工具,寫讀書筆記就是一種把讀到的內容再加工的過程。從這個加工的過程中,那些讀到的內容很容易的就在頭腦中留下了印象,一些書中的細節也會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浮現出來。
現在來看,關于對寫作的認識及方法論的書籍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深刻領會其中的要義呢?很多時候人們會希望找到一些寫作的方法與技巧,本人以前也會有這樣的思想意識,希望能夠在寫作的路上找到一個借力的支點,以期望實現達到一種四兩撥千斤的能力。
殊不知,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事情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尤其是像一些能力提升的事情,只有踏踏實實的把基礎扎牢,才有可能在堅實的基礎上建立起穩定的建筑。也可以說,任何時候都是底層基礎的堅固程度決定了上層建筑的高度和穩定。一些希望走捷徑的人,如果沒有建立一個堅實的基礎,很容易掉入自己挖的坑中。
為什么會這樣說呢?我們可以看到周圍的一些現象,那些一夜暴富或者是抓住了一次機會受益的人,很難有持續性的好運連連。經常會看到一些昔日的巨富,他(她)們的企業出現破產倒閉的消息。反觀一些百年老店,經常可以長盛不衰,在同樣的危機中,仍然能夠有轉危為安,甚至于能夠從危機中找到機遇,實現一種彎道超車的可能性。
寫作其實就是一塊磨礪我們思想的磨刀石,每一次作品的完成,應該都是一次對思想的梳理。那些內容從形成到寫出來,都會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對寫出來的每一句話進行組織和排序,形成文字之后也會反復念叼幾遍,簡單一點看句子通不通順,深入一些,看一下這些句子是否把自己想到的內容清晰的描述出來。
按照常理來看,寫作是一件門檻特別低的事情,也可以說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從某個層面上來看,我們從一開始會寫字就開始為寫作打基礎,那些簡單的字、詞和句子就是寫作構成的基礎。只要會寫字的人,也就有了寫作的基礎。
這樣看來,寫作的還真是一件基礎很低的事情,可是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放棄了寫作這件事情呢?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寫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恰恰是這樣,才會有許多人放棄了做這件事情。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思想的磨礪是一件比較復雜而又堅苦的事情,很多人不愿意復雜的事情,對一些出力不討好的事情更是會讓人忘而卻步。
看一下在今天的社會,還有多少人會專注的去坐下來讀書,很有可能當你去給別人說讀書的好處,因為語焉不詳的緣故,還會被別人譏諷。如果你換一種思路說的話,比如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有可能會被別人接受。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黃金屋與顏如玉是被無數人證明了的事情,人們心里面很清楚,一朝得名之后的結果就是在權力面前,欲望滿足的門檻就會降低。
這也就是人們對書中自有黃金屋和顏如玉的共識,可是怎么樣才能從書中獲得這些人們心中期望的事物,當這個問題提出的時候,好像人們也會有一個共同的答案,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由此可以看到,面對一些看得見好處的事物,人們都會有主動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一旦落實到具體的行動細節上,就會出現斷檔的現象。
之所以會這樣,很大的概率是人們對具體的細節認知的比較模糊,沒有看清楚這些細節背后的邏輯是什么。想要具備這樣的邏輯,首先是多讀一些邏輯性較強的非虛構類書籍,讀完之后的讀書筆記是一個硬指標,其次就是用掌握到的知識做為工具對遇到的事情進行梳理和分析。梳理和分析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一些抽象的事物用文字描述出來,這就需要有較強的文字組織能力。
以上三個流程完成之后,就會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思維框架,從讀書這樣的輸入到文字形成的輸出,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考習慣。這樣的一種思考習慣就像是一種思想試驗,這種試驗的流程是從想法到文字的轉換,這種轉換的經過常常會是一次對內在思想的磨礪,經過磨礪的思想也總是會有一種鋒銳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環境,由此帶來對某些事物較為深刻的洞見。
沒有人天生就具有深邃的思想,那些深邃的思想都是通過一次次的磨礪才一點點的形成。寫作就是思想的磨刀石,請問磨礪的思想,才能夠有其鋒銳的一面,這些鋒銳可以在普通的平凡中發現不平凡的一面。現實生活中總是會因為缺乏洞見而錯失很多稍縱即逝的良機,寫作正是一種時刻在為那些良機準備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有思想變得高級,才可以影響和帶來行為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