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二十六號,從上海跑完展覽會回到北京,在上海的四天沒有沒有敲代碼的日子,有時會有些想念,27號凌晨兩點半到了,租住的地方,不想叨擾朋友,自己找到一家酒店住下,把玩手機,四點才睡下,因為會休息一天,所以沒有太多的控制。很快迎來清明小長假,回想自己因為有小長假的期盼,五天的工作狀態一直處于神漂幻想狀態。也許幻想入定會讓時間過得快些吧,早點能迎接小長假,中間卻夾雜了對公司小伙伴的羞愧感。為何自己想做偷懶,想著時間過得快些。
一直沒記住時間,忘記了何時開始的書舍,也不愛去計算,為錢走上碼農之路,確實個終究是個假IT,會時刻有種急迫感,有時也感謝一定的急迫感 ,對我來說貌似有點作用,還有這么多不會,不學要是被開了,咋辦尼?我要是被開了,我的書舍雜養活。正如島上書店上說的“一旦在乎一件事,就發現自己不得不在乎一切事。”想到做這個書舍這書舍的這件我在乎的事,讓我不得不在乎工作努力,努力加薪,一點點的改變那些讓你感覺不好的,未嘗不是一種修身的行為。然而想到父母卻未免有一種虧欠之心,我卻依舊按照自己的思想去活,也感謝父母的開明諒解,未能緊逼。也慶幸上面有四個姐姐,對父母更細心的關懷和分擔,我只能通過每月定期給父母兩千元的,希望來給自己虧欠之心一些安慰,然而正如三毛檢討自己一樣,有是何其的自私。
三天的清明長假, 看完三本來自朋友捐的得書,加布瑞埃拉·澤文的《島上書店》,熊培云的《自由在高處》,楊絳的《干校六記》;
《島上書店》在自己決定做書舍的時候,在搜索一些關于書店的信息時,不時會有搜素到關于這本書的文章,一些句子讓人感動,也一直想看卻一直懶于去買這本書,在朋友的募捐書中受到這本書,很是激動,再回來的地鐵上就開始看,“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多么讓人動容的一句話,也請了朋友來寫希望高掛在自己的書舍,用了兩晚看完,一直想像在看第二遍,重溫里面的感動,因為瑪雅的出現,讓A.j走出自己的孤島,以為多年之后無意翻開那本樣書,雖然有著讓被別人不愿意看的封面,卻讓A.J重新想法設法的接近那個當初來被他冷眼相對的女業務員阿米利亞。感動于在A.j生命即將逝去時,對愛的詮釋;
"We aren't the things we collect, acquire, read. We are, for as long as we are here, only love. The things we loved. The people we loved. And these, I think these really do live on."
“我們不是我們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讀的東西,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是愛,我們所愛的事物,我們所愛的人。所有這些,我認為真的會存活下去。”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處》,在他不但得詮釋自由中,給了自己無限的感觸,也是讓自己的在地鐵里不斷沉浸在對自由的向往和興奮。特別是當讀到--曼德拉的光輝歲月--讓自己在地鐵上眼淚在打轉。特別是看到傳說影響年輕曼德拉的碑文;
在這塊墓碑上,刻著這樣的一段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后,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后,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后愿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后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楊絳的《干校六記》放假穿梭在地鐵尋找朋友的過程中看完的,也是一本讓自己流淚的書,不是太悲,而是太喜。想到自己的母親。很暖;
獨自有北京的張同學,吸引有她的美食,也感動她為自己的freedom邁開的第一步,也許在生活中“小處安身,大處安命”。Hope還在....,又何畏懼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