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一本新書《金錢心理學》。某天在樊登讀書會直播間看到在推薦這本書,直接下單了。發現自己非常喜愛這類有心理學味道的關于財富的書籍,很有意思,也會帶來很多觀察與思考。
大家有沒有注意觀察:是哪些人在買彩票?
不知道我國的情況是否與文中所描述的美國相同:
在美國買彩票的絕大多數是窮人。“在美國,收入最低的家庭平均花在彩票上的錢是412美元,這是那些高收入家庭購買彩票金額的4倍。”他們原本可以用這400美元為自己提供更多的保障,急用錢的時候可以拿出來,但是,卻把這400美元花在了一個僅有百萬分之一中獎機會上。
大家說,這是不是很瘋狂?
在你我看來或許如此。但我們不在他們之列,很難理解背后的潛在邏輯,畢竟飯都快吃不上了,怎么會去買彩票?但仔細思考一下:買彩票,買的是夢想,而且可能是唯一實現夢想的路徑。
“你的行為看似瘋狂,但我或多或少能理解你為什么那樣做”這句話揭示了我們許多財務決策背后的深層原因。
每一個關于金錢的決定對當時對他們來說都是合理的,是建立在他們當時具備的條件之上的選擇。他們會對選擇做出合乎邏輯的闡釋,而這闡釋源于他們獨特的經歷。
如開篇所說:你對金錢的個人經驗可能只有0.00000001%符合實際,但它構成了你對世界運作方式的主觀判斷的80%。
人們一生中的投資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生活經歷——尤其是成年后的早期經歷。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之前很多美國人不擅長為自己退休生活進行儲蓄和投資了,因為美國401K計劃是1978年才出現的。大家都是沒經歷、沒經驗。
當下的我們對于養老,又何嘗不是缺乏經驗呢?
文中一句話說得特別好:在你看來不可以理喻的行為對我而言卻合乎情理。但是沒有誰真正失去了理智,我們都在依靠自己獨特的經驗做出選擇,而這些經驗在特定的時間點和情境下都是合理的。
沒有經歷別人的經歷,不要評判別人的行為。這是我get到的另一個點。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很多沖突,是因為我們不懂,因為我們沒有經歷對方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