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從不缺少智慧的閃現,缺的是捕捉的眼,缺的是悟道的心,缺的是躬身的行。很多道理,淺顯并不代表無用,知曉并代表懂得,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算作參悟其理。
一、事成故事,是時間問題
王陽明有“事上磨練”之說,正可謂事上顯真淳、事上見功夫、事上知深淺。我們走在人生路上都會經歷一些事,諸如美事、喜事、糗事、怒事等等不一而足。無論何事,都會觸動我們的心靈、磨礪我們的心性,也會鑒別一些真偽。
不經事難以成長,不經事也難以長記性,有些事必須親身經歷了才會深刻。比如,有的人吹牛皮的功夫了得,尤其是酒后更是如此,以后有什么事包在我身上云云,可真正遇到事時,他卻沒有了蹤影,要么推三阻四,要么裝聾作啞;還比如,有的人與親人相比,恨不能把心掏出來給你看,可是遇到利益糾葛的時候,卻始終把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么先自保,要么暗中排擠和中傷。而更可恨的是,有的人前稱兄道弟,卻在背后使絆子、下套子。其實,只有經歷一些事,才會看清一些人,才會重新審視一些人,這也算是一件好事。
時間是個好東西,它可以成就一切、見證一切,也可以淡忘一切、淡化一切。很多事經過時間的沉淀,也就變成了故事。正如《宰相劉羅鍋》主題曲唱的那樣:故事里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故事里的事,也許是從來沒有的事;其實故事本來就是故事。對于故事里的事,我們大可不必當一回事,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寬容、多一些慈悲、多一些諒解,有些事也就不是事了。
二、人成人物,是堅持問題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在人類發展的長河中,評判一個人是不是“人物”,看其有無名聲成了一種標準。
“人物”有大有小,有的人在歷史上赫赫有名,那是大“人物”,有的人在一個單位、一個集體、一個團隊很有影響力,那是小“人物”。“人物”有好有壞,但凡忠臣都是好“人物”,但凡奸臣都是壞“人物”。可無論是什么樣的“人物”,其共同特點是必由過人之處。
“人物”的過人之處從何而來呢?無外乎堅持二字,堅持不懈是他們的秉性,堅持到底是他們的信念。縱觀歷史上的“人物”,沒有哪個不是堅持的典范。比如,王羲之如果沒有“臨池學書”的堅持,就不可能成為大書法家;比如,德摩斯梯尼如果沒有“含著石子說話”的堅持,就不可能成為著名演說家。而堅持不是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勞永逸,必須時時如此、事事如此。
我很喜歡冰心老人說的一句話: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美麗,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水,灑遍了犧牲的血雨。任何人都不是隨隨便便能成功的,只要能堅持到底,總有一天你也會成為“人物”。
三、所謂門檻,過去了就是門,過不去就是檻
人的一生大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須經歷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坎坷與挫折。挫折有時未必是件壞事,它有可能是你躍升的階梯。正如,跨越門檻,過去了就是門,過不去就是檻。
門檻有高有低,而越是高門檻對你的提升越大。但是很多人討厭高門檻,比如人才市場選崗位怪用人單位訂的門檻高,比如有人寫材料、辦事情嫌領導的要求標準太高。可是抱怨、埋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徒增了不少煩惱。而最根本的是,你還沒有做好過門檻的準備。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力夠了就是門,能力不夠就是檻。
門檻有多有少,有的人一躍龍門便是坦途,有的人則要過很多門檻方能步入正軌。對于后者,尤其是要以闖關的心態過好每一道門檻,一步一個腳印地扎穩腳跟,否則就可能跌倒在某個門檻上永遠爬不起來。所以,有些事不必急,有些事需要熬,在一定程度上熬得住便是門,熬不住便是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