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路人皆騎的共享單車,每次看到我會冒出一個念頭:未來他倆家會不會合并啊!就像滴滴和快的那樣。只不過目前他們正在酣戰,勝負難斷,也許最終結局: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不知我上面的猜測算不算《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中所提到的硬趨勢?
1.不能忽略的硬趨勢
生與死、季節更替、動物遷徙、經濟衰退等周期變化以及人的衰老、全球識字率增長、電腦運算速度加快等線性變化都可以視為硬趨勢,它是未來的定數,而軟趨勢是可能會發生的、未來的變數。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時常將硬趨勢和軟趨勢搞混,甚至顛倒。
這樣的例子就發生在我身上。
3月份房子即將到期,我從1月末就開始著手找房子。也先將目標鎖定在上一個房東。當時因為老房改造,我們租了半年多被迫搬家。現在房子改造了好了,我就打電話問房東叔叔是否愿意租給我們,他說可以考慮。我心里很高興覺得事情成了一半。
等年后再打電話定時,房東阿姨說:“中介許諾房子可以租個高價,所以他們把房子交給中介了。”
當時我心里涼了大半,我以為自己抓住了房東繼續租房的硬趨勢,卻忽略了上漲的房價也帶動了房租的價格,這才是真正的硬趨勢。
掌握硬趨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而我們常常成為事后諸葛,會說早知道房價會漲,就該……
據說有一種很聰明的鳥,一個裝了半瓶水漂著幾個蟲子的瓶子和一堆木塞、小石子放在它旁邊。它會先各銜一個放入瓶中,當它發現石頭會使水位升高時,第三次會選擇石子而不是木塞……直到吃到蟲子。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嘗試讓我們獲得經驗,而經驗可以轉化為知識。
如果我們不斷嘗試如何發現硬趨勢的本領,將它轉化為經驗、知識,我們就可以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那我們則會所向披靡,無所不能。
但事實上,愿意嘗試的人總是少數。
但正如《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中提到的:”如果你不去做,別人就會做。“
如果對軟趨勢和硬趨勢傻傻分不清楚,就會被擅于發現硬趨勢的人所打敗。
當初諾基亞在手機里植入了相機,卻令柯達無立錐之地。當時諾基亞無意與柯達競爭,結果卻是巨人柯達的倒下。
想象一下,如果新浪沒有微博,騰訊也沒有微信,會不會成為另一個倒下的巨人?
“如果你不去做,別人就會做。”這句話總結得太到位了。
有時候別人會給我建議,你試試這個,也許會成功。但我的回答卻是:“我不懂這個,所以我不愿意做。”
現在想想真是傻,不懂不會學嘛!多說無益,全是眼淚……
2.學會兼容并蓄
記得歷史課本提過一句,唐代是兼容并包的一個朝代。至今對這句話印象深刻。
《少有人走的路》里提到一句,兼容并包令得到比失去的更多。
就像古話說,舍了才會得到更多。
一直以來,傳統媒體搖搖欲墜、即將滅亡的言論從未停止過。
真的如此嗎?
如果用兼容并包的思維會令人看得更透徹。
亞馬遜開了那么久,為何實體書店還沒有消亡?
大家可以在網上看電影了,為何影院仍熱鬧地佇立在商場里?
KK在《失控》一書中提到,有一種蝴蝶幼蟲只喜歡吃一種植物,而這種植物為避被幼蟲吃光,所以進化出另一種顏色,但幼蟲也在進化以便識別出這種植物。生物學家稱這種“貼身雙人舞”為共同進化。
《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提到,“最熱門的技術新突破并不一定取代舊技術。相反,它們經常和平共處。”這與共同進化有相似之處。
當區塊鏈技術處于概念期時,很多人曾認為它將取代像銀行、證券公司、審計機構等中介機構。但幾年下來,新技術仍沒有取代舊技術,它們也在跳著貼身雙人舞。
當傳統紙媒將精心撰寫的文章放到網絡時,曾有人認為這是自取滅亡。但事實證明,蛋糕的大小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越做越大的。現在的紙媒和網媒也在跳著貼身雙人舞,共同進化。
也許有一天紙真的會消失,但不是現在。
竹簡、布帛曾被作為書寫的媒介,它們是不是徹底消失了呢?當然除了成為收藏品,也許某一天又會卷土重來成為一種小眾的新時尚,只要抓住了消費者的心,成功與否誰說得準呢?
那么我們該怎么做呢?
用兼容并包的思維看待這一切,摒棄稀缺的思維,學會共享的思維,也許只有這樣,雙人舞才會跳的嫻熟、精彩!
3.反其道而行之
巴菲特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但多數人確實在別人貪婪時更貪婪,在別人恐懼時更恐懼。
雖說他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行家,但他絕非個例。
在眾人都不看好實體書店時,亞馬遜卻在布局線下書店。
還有一個例子比較難學,有一家企業專門向動蕩不安,連年戰亂的國家出售手機,賺取了巨額盈利,但也冒著常人不敢冒的風險。
記得去年北京開始辦居住證的時候,無論是社區還是派出所,門庭若市。因為剛開始辦居住證,設備不足,所以一個社區每天只放40個號,短期來看造成了一種稀缺,但從長遠來看,隨著設備的增加,辦證的效率會提高。
果然,后來政策有所調整,在網上可以預約居住證辦理,效率大大提高,現在幾乎看不到排隊辦居住證現象了。
很多事情也如此,如果將眼光放遠一些,會看得更清楚。
寫在最后
最近在看《大唐榮耀》里面講東宮、楊國忠、安祿山三組勢力抗衡。劇情里楊國忠不斷挑唆李隆基試探安祿山是否有反心。看劇情的發展,倒有點像楊國忠逼著安祿山造反的,但一切都是內因決定的。該來的總是躲不掉的。
未來也是如此,既然躲不掉,不如學會從容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