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這句話大概有四種釋義,每一種釋義我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相對來說,我更認同南老的觀點。
釋義一
慎終:謹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間的意義。追遠:看看老祖宗們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與先賢之間做一個對比,應效法先古圣賢。每個人都這樣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誠然,“謹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間的意義”與“看看老祖宗們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與先賢之間做一個對比,應效法先古圣賢”,可以使人的德行增加,但是這樣的說法好像是針對于讀書人而言的。
很多老百姓都是目不識丁的,不會去思考人生之意義,也不會與先賢去做對比,就像那個放牛娃的一生,“放牛、掙錢、娶媳婦、生娃、讓娃放牛”,但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像放牛娃一樣活的簡單,社會風氣也是可以趨于厚道的呀。
在春秋時期,讀書人只是小部分人,如果只針對小部分人說,那也太不普遍了吧。
釋義二
宋儒的解釋,這好像也是語文教科書上的解釋。
終,人死;遠,指祖先。慎終追遠,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
宋儒是把這句話歸于孝道,“圣朝以孝治天下”,我們向來都重視孝道。但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真的能使風氣趨于厚道?要慎重辦理喪事,就意味著要找風水寶地,要算五行八卦,這難道不會形成攀比之分嗎?虔誠祭祀祖先,因為相信列祖列宗在護佑、審視自己。我感覺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使迷信之風越演越烈吧。
重視辦理父母喪事,每年祭祀祖宗,民德就歸厚了,就沒人犯罪了?感覺有些牽強。
釋義三
慎,害怕;終,結果;追遠,指找當初的動機和原因。慎終追遠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想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如果大家都能認識到這個道理,則“民德歸厚矣”,社會道德的風氣,自然都歸于厚道嚴謹。佛家有言“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跟這句話是一個意思。這是南老對這句話的解釋。
有人對南老的解釋提出了異議,舉了反例,“有些人專門損人利己,干盡壞事,他總是思前顧后、深思熟慮的,要把每件壞事做得不露聲色。這樣能做到民德歸厚嗎?”我覺得他的反例舉的不對,他沒有理解南老的意思,如果按他的說法,這些干盡壞事、深思熟慮的人都跟菩薩一樣畏因了嗎?他把因果弄錯的,這些壞人畏的不是因,而是果。什么樣的例子是畏因呢?
我覺得孟母三遷其實就是一個畏因的例子,一般父母都畏果,比如最終孩子變成一個不學無術的人,這個后果來了他才怕。但孟母害怕的是動機,這個動機是初因,比如孟母希望孟子能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那么住在這里,是否是從這個初因出發的呢?如果不是,怎么可能有這個果呢?如果每個人在開始的時候都很慎重,都是從善因出發,那么民德自然就會嚴謹厚重了呀。
釋義四;
慎,謹慎。《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這句話就是說,人如果能謹慎一生,就幾乎接近了‘道’。這樣的人必將會受到后人的景仰,如果每個人都可以謹慎一生,那自然就是一個厚德的人啦。
可是如果要每個人謹慎一生才能民德歸厚的吧,那民德離厚應該遠遠不及吧,因為就連大家公認謹慎的諸葛孔明,也做不到謹慎一生吧,孔夫子雖然是圣人,也不可能一生謹慎呀。這個說法簡直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