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
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如果說問,一個人最重要的心境是什么?
我覺得是“靜”。
內心清靜,能讓我們洞察出事物的本質。
以前我喜歡熱鬧,覺得安靜很沒意思,會很無聊。
現在明白了,無聊不是因為安靜,而是我的那顆躁動的心。
燈紅酒綠、鶯歌燕舞、歌舞升平,那些帶有顏色躁動的場景能陶冶人的情操嗎?
也許可以,也許不能。
區別就在于,此時此刻你的內心是安靜的還是躁動的。
環境的躁動與安靜能影響內心是否平靜,但不是決定性的,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在于自己。
偉人能在炮火中專注的看書,這足以說明內心安靜能產生強大的定力,而不受外界的影響。
為什么“靜”有這么大的力量?
《道德經》: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蕓蕓,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于生命。
“靜”是根本。
面對平靜的水面,你的心境是怎樣的?
內心是平靜的。
面對滔滔的江水,你的心境是怎樣的?
內心是澎湃躁動的。
其實,都不一定。
如果你的定力差,很可能會被環境所影響,周圍安靜你會變得安靜下來,周圍躁動,你會變得躁動起來。
但是,內心強大的人,內心一定是篤靜的。
無論是面對平靜的湖水還是滔滔的江水,內心都是平靜的。
內心平靜你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然萬物的實質,你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周圍的氣場。
為什么人很難做到內心清靜?
《道德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
因為外界的誘惑太多,讓人的七情六欲過于旺盛,從而加重自身的“貪”、“執”、“妄”。
那么,如何做到內心平靜?
《道德經》說: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那么,什么是“守中”?
知源而有支,守內而攻外,識濁而持清,行躁而心靜,實言而行踐,此謂之守。
不遠名利是有篤靜,不棄七情而得明心,不去五味而無所貪,不離聲色自居清凈,此謂之中。
知道源頭的存在,也知道分支的存在,守住根本并借此向外發展,能辨識出渾濁,自己卻保持清凈,言行可以躁動,但內心要篤靜,說出去的話就要做到,這就是守。
身處名利的世界依然可以保持內心的篤定和安靜,身處七情六欲的虛妄中,依然可以明心見性,品嘗各種美味,依然沒有貪戀,身處聲色的誘惑中,依然可以保持身心清凈,這就是中。
“守中”體現的是我們對于客觀存在事物本質、規律的認知和對自我身心的把控。但這種自我把控重要的不是強制和逼迫自己去做什么,而是以提高認知和智慧為根本,到達一定程度后自然而達到的心態和意識。而且它給予了方法,指引了方向,達到后就是一種清凈的、怡然自得的狀態,也就做到了“歸根曰靜”。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