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拒絕在任何湯湯水水中加糖的人,就算是豆漿奶茶咖啡,從來都是選擇無糖。
我不愛吃糖,困擾很多孩童的蛀牙問題從未曾影響過我的童年或青春期。
但是我愛甜品,尤其是奶油蛋糕。
大約是因為于我而言,各類糖果帶來的甜,過于直接,一不小心就喧賓奪主,掩蓋或者改變了食物本身的味道,而奶油蛋糕一類的甜,傳達出的本就是食物自身的味道,含蓄又自然。
我的腸胃有個特性,每每飽腹狀態,看到其他食物,即便再美味,也只想遠離,但奶油蛋糕卻是例外。
新鮮綿軟的奶油轟然化入唇齒,蹤跡漸消,粘膩香軟卻久久不散。
甜品蛋糕店的蛋糕師傅們總是挖空了心思用各式水果點心給它們搭配上鮮艷漂亮的色彩,目的便是讓每一個經過櫥窗的姑娘們,徹底移不動腳步。
什么減肥節食,什么保持身材,通通都拋到了腦后。
大學有一次生日,和三五好友一起慶生,擺在中央的奶油蛋糕看起來極其誘人,但幾位朋友紛紛表示奶油過于甜膩,象征性地切一小塊,就轉去吃其他飯菜了。
我第一次像個貪吃的小孩子,吃光了整個蛋糕上的全部奶油,朋友們詫異不已,想不通一個看起來很瘦的人怎會如此偏愛奶油。
這其中當然有著特殊的歷史根源。
小的時候,奶油蛋糕在小城尚且是稀缺食物,我家居住的巷口對面開了一家梁師傅蛋糕店,櫥窗里總是擺放著精致漂亮的奶油蛋糕。
作為父母眼中的乖小孩,很早我就養成了絕不向父母開口撒嬌要東西的習慣,就算是食物也不例外。
于是,每一日清晨我坐在老媽的自行車后座上,在車子經過時,都會投下貪戀的一眼。
而后開始期待家中有人過生日。
那個時候,蛋糕并不會根據不同種類有不同的叫法,沒有奶油蛋糕,沒有栗子蛋糕,沒有芝士蛋糕,有的,只有“生日蛋糕”。
生日,簡直成了比過年更令我期待的日子,為的只是有理由跟著老媽走進那家蛋糕店,訂下一盒蛋糕。
精神上對于奶油蛋糕的過度向往與唇舌腸胃里奶油蛋糕的常年缺席,成為了我偏愛奶油甜品的一個重要因素。
有位朋友曾說:我一直覺得,人想吃什么,一定是身體缺什么,何必要克制自己。
這簡直是我聽過最令人信服的歪理。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過度壓抑自己對于某一種食物的渴望,最終往往會導致更加劇烈的反彈。
就像故事里帶有禁忌色彩的愛情,總是讓主人公們愛得越發癡狂,凡極力忘卻的,總是更清晰。
可如果克制與禁忌消失了呢?
有幾種食物,我也曾有過長久的向往與迷戀,但終究還是有一天,忽然膩了,而后不再惦念。
也許有一天,我也會突然膩煩奶油蛋糕,身體傳達出的信號告訴我:我不再需要它了。
故事里很少會描寫這樣忽然膩掉的愛情,大約連作家都不知該如何用巧妙的語言來展現出這樣的場景。
沒有任何征兆,沒有任何外力因素,一句“膩了”,終結曾經甜蜜的一切。
而后恍然,甜與膩,原來從未相隔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