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將通過以下6點幫助你理解在線世界
- 先建立起在線世界的大致框架,簡要梳理發展脈絡、意義,并結合生活中的案例具體論述;
- 進入“新大陸”,對在線世界三大基石——在線、數據、計算進行詳細論述;
- 進一步展示數據之力和計算之力;
- 介紹本書作者王堅和阿里巴巴的“在線”技術發展的故事;
- 展現在線世界的科技發展過程,對現在和未來的改變。
- 在線的理解和感悟
一、在線世界的基本框架
對在線概念的不同理解:
打電話要有信號,“同時在線”才能接一樣,Skype只有雙方都在線才能成功發送信息。比起Skype,QQ在這方面就要更方便一些,就像給人發短信一樣,無論什么時間只要有信號了都能收到消息。相比QQ用“離線”和“在線”來區分用戶是否在網上,微信則不做離線和在線的區分,默認聊天雙方二十四小時在線,讓我們發消息時不再需要去留意對方的在線狀態。這三個軟件對用戶的網絡狀態各有理解,其功能的差異也滿足著多樣化的用戶需求。
一片新的信息大陸-在線世界
在線世界這片未經開墾的新大陸里,互聯網就扮演著火的角色。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手中的移動設備變得越來越小,功能卻越來越強大,我們也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
在線世界這片新大陸里,數據就是土地。當數據在線了,就不再是沒有生命的數字,而是在線世界鮮活的脈絡,芬芳的泥土。在線數據所擁有的強大創造力,會顛覆我們對傳統世界的認知。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創業團隊,都是渴望成為數據中“掘金”的在線世界的哥倫布。在線數據意味著傳統行業將面臨一次重新洗牌,在這片土地上,機會和資源再一次平等地向所有人敞開。
在線世界這片新大陸里,什么扮演著電的角色呢?是計算。計算當然不能算是新興技術,當人類用一根繩子打結計數的時候、用一張紙和一支筆算數的時候,計算就已經存在了。今天要做的,是重新發現計算的價值,因為如今的計算工具已經變成了無所不能的計算機。
在線世界的游戲規則
在線三定律(王堅提出,阿里巴巴CTO)應運而生,它將幫助我們思考在線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線的第一個定律是,每一個比特(比特,Bit,指二進制中的一位,是信息的最小單位)都在互聯網上。今天所有的事物都通過比特連接在一起了,事物的最終狀態一定是在線。即使是一棵樹,人工給它做個標記,也能讓這棵樹進入在線系統。(植物園里手機二維碼識別會出現關于樹的品種和簡介,此時的樹就是在線的。)
在線的第二個定律是,每個比特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流動。數據是在線的能量,也是系統運作的基礎。所以每個比特所代表的數據,必須是流動的。一旦沒有了數據流動(即我們和別人的交換近趨于0,例如存了錢從來不花),就意味著離線。所以在線系統并非指連接上互聯網就叫在線了,只有數據流動了,才是在線系統。
在線的第三個定律是,比特所代表的每個對象都是在互聯網上可計算的。也就是說,由比特組成的在線新世界,應該是可以被計算的。計算是在線世界的天然屬性。那在線是如何重新定義經濟的呢?以移動互聯網為例,它是在線三定律的標準化產物。第一,移動的本質是便攜式設備在線了;第二,移動互聯網是隨時隨地在線的,絕對不能用離線的思路來管理和運用;第三,因為隨時在線,隨時有數據在流動,移動互聯網是目前數據交換率最高的領域。所以移動互聯網才能給今天帶來這么大的變革,它也是最有活力的商業環境。
我們用一個書中的案例來感受一下,具體如何用在線三定律去創造在線世界。
一家名為“佳格”的公司就是一個典型,該公司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每一塊耕地進行在線圖像識別,利用算法對土地紋理、地壟方向、間距、稀疏程度等信息,變成比特的形式記錄。在大量錄入各方面耕地數據后計算每一塊地的光合速率、蒸騰速率,最終推算出植物生長走勢和種植產能。
以火龍果種植為例,因為火龍果存放周期比較短,往往先有訂單再種植生產,因此地塊實際產量預估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可以預知產量高于訂單量,種植戶可以提前尋找買家,保證銷售價格。而當產量低于訂單量,可以想辦法提前補齊訂單量,避免違約事件發生。佳格公司就借助大數據技術,根據記錄的火龍果種植園的比特信息,從而計算出火龍果的產量,為種植戶提供重要參考。
聽起來是不是非常高大上?撇開所有高深的專有名詞,佳格公司所做的事情其實只不過3件。
應用在線定律一:通過用衛星遙感和無人機拍照,加上對圖片的技術處理,將物理世界的耕地變成了比特信息;
應用在線定律二:讓上一步的比特信息和市場數據信息之間,能夠不斷流動;
應用在線定律三:再通過相應的計算利用這些流動的信息,為農戶提供種植意見。
最后對在線世界做一個總結,在線世界不同于以往的世界,是對傳統觀點和知識的顛覆性存在,將重構我們的生活,也會對各行各業重新洗牌。
在線三定律的內涵:每一個比特都在互聯網上,每個比特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流動,比特所代表的每個對象都是在互聯網上可計算的。
回到在線概念的不同理解的討論上,即時通訊工具的產生是由于互聯網天生自帶在線的本能,與在線定律1和在線定律2有關:物理世界的消息比特化,消息可以在互聯網上傳遞。
Skype、QQ與微信都實現了“溝通行為”的在線,不同的是Skpye與QQ仍然接受或部分接受離線世界的存在,微信則徹底模糊了離線與在線的界限,將“在線”作為人們生活的普遍存在狀態。
使用QQ時,如果看到對方頭像暗著,你大概會遲疑一下要不要發消息。而使用微信時,你一定會毫不遲疑地發送消息。這大概是微信在對“在線世界”清楚認知的基礎上,最人性化的設計。
好比QQ和微信的普及,在線定律1和在線定律2(一部分)所構成的互聯網在線,如今已非常普遍。明天,我們將著重討論更高的,在線定律3層面的新大陸。
二、在線世界三大基石——在線、數據、計算
第一部分,在線。以個人計算機誕生為代表的信息革命,完成了對物理世界的比特化。我們把紙張文件變成word文件放在個人硬盤里,相當于把物理紙張和文字信息比特化,這時,比特在線的位置——自己的電腦上;而互聯網的出現,則要完成比特的在線化,有的朋友可能用過印象筆記,它可以聯網隨時在各種設備上查看或分享自己的筆記/文檔,這相當于比特的在線位置——在云上(而不是單純的在自己的某個設備上)。“云”相當于互聯網和底層基礎設施(例如你的電腦硬盤)的抽象,你可以把比特放在云上,隨時可以通過任何聯網設備使用。
第二部分,數據。信息時代把數據當成了信息,互聯網讓數據真正發揮了價值。王堅在這一部分將數據分別比作望遠鏡、顯微鏡和雷達,它們都讓人類發現了肉眼看不見的世界。有價值的數據一定是在線(位置在云上)的,在線使得數據在互聯網上流動,并且能夠作為被計算的資源去創造價值,好比金錢流動起來才能真正使經濟發展。
第三部分,計算。計算對于我們又意味著什么?可以說,人類社會的運轉,從我們的大腦內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計算。離線的計算,例如做數學作業,我們用紙和筆協助大腦人工計算。設備層面在線的計算,我們用計算器/計算機幫我們計算數學題。云層面在線的計算,就好比這個情況:你在一臺能聯網的設備上,調用了云層面的計算能力,而不是自己設備的計算能力去完成計算。
在線是互聯網世界的本能
何為在線?一種革命性的科技讓某種力量觸手可及,從而產生了在線的連接關系。
- 從猿猴時代到猿人時代,鉆木取火隨時隨地可以取得火光,相當于光的“在線”。離線的光是陽光,而現在有了觸手可及的光,開辟了光明的新大陸。這改變了猿人的生存根本,讓猿人不再于黑夜中顫栗,光明在線連接了猿人,也連接了猿人的社會關系。(當然火還有其他意義)
- 從農耕時代到蒸汽時代,蒸汽機可以利用蒸汽壓力隨時隨地取得動力,是動力的“在線”。離線的動力是動物力和人力,而現在有了觸手可及的動力,開辟了動力世界的在線新大陸。第一次工業革命隨之到來,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
- 從蒸汽時代到電器時代,電器可以利用電力隨時隨地開始工作,是能源的“在線”。 離線的能源,例如蒸汽機需要燃料燒水,在線的能源可以離開燃料,以電流的傳遞為一種“能源在線”形式連接了各種電器,開辟了能源世界的在線新大陸。在發電站相當于“能源由云來提供”,不必由每個機械獨自產生動力,就可以便宜、方便的使用發電中樞供應的電力。
如今到了互聯網時代,在線有兩種。
第一種在線是互聯網的本能,讓物理世界變成比特世界,并在互聯網上流動。從電氣時代到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可以讓電器中的信息單位“比特”隨時隨地的流動,是比特的“在線”。離線時的比特只是分別在單個的設備中(例如沒聯網的電腦,拷文件需要用U盤),現在有了觸手可及的比特(下載千萬里外的電腦文件無需U盤,隨手做到),開辟了比特的新大陸。在過去我們用信件聯系,現在我們可以用比特化的信件聯系——郵件。這符合在線第1定律和在線第2定律的一部分。
以用戶反饋信息的收集為例:用戶反饋信息對于改進產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早期后來,微軟公司就把用戶反饋收集的方式,從離線收集搬到了第一層在線采集,獲得了高質量、高數量的反饋。
離線時代:在早期,微軟邀請用戶到公司實驗室來使用產品,然后根據用戶的使用情況來改進產品。微軟公司需要付出很高成本,才能獲得一些質量一般、數量也少的反饋數據。因為實驗室并不能很好代表真實用戶的使用環境。基于這樣的數據來優化產品,效果不怎么樣。
在線時代:微軟公司意識到,我們有這么多億的用戶,為什么不借用他們的力量呢?改變反饋數據收集方式,把線下數據收集變成了線上數據收集。包括現在,我們安裝了office,都能看見 “加入用戶體驗改進計劃”的選項。選擇了這個選項的用戶,在每次操作office時,微軟都能夠通過互聯網自動收集用戶行為,然后來改進產品。比如,通過這樣大量的高質量的數據收集,微軟發現用戶最常用的原來是復制、粘貼快捷鍵,于是更新后的版本,把這兩個快捷鍵默認按鈕設置為最便于按鍵的“ctrl+c”和“ctrl+v”。
比特的在線對生活的變革隨處可見,對于一個離線的理念加上“在線”,基本上構成了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在線教育”、“在線購物(電子商務)”、“在線視頻”、“在線寫信”、“在線聊天”……包括如今城市道路兩邊隨處可見的電子眼、路段流量監控崗亭、卡口測速設備……每時每刻都在向總監控臺輸送在線數據。
因為比特的在線,事物的規模效應被疊加,思考的規模同樣也在疊加。世界第五大網站——維基百科,一個自由、免費、開放的網絡百科全書,每天都在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章與智慧。它所承載的知識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大英百科全書》——離線時代里百科全書當之無愧的巨頭,后者從1768年就開始修訂,而維基百科才建立了不過12年。
第二種在線是計算機能力的在線,讓計算機能力變成云服務。我們的每一臺計算機的性能(內存、硬盤、CPU計算能力),被稱為“計算機能力”。對比發電站的“能源由云提供”,我們也可以把“計算機能力”放在云上——“計算機能力由云提供”,然后便宜、方便的供應到所有需要使用“計算機能力”的地方。在過去我們下載的東西塞滿了硬盤,然而現在可以存在云盤(如各種網盤)上,不需要完全存在電腦中,這就相當于借用了云的力量。
計算-在線世界效率
小時候我們做數學作業,需要先寫公式,然后打草稿進行計算,最后得出答案。這個過程中,可以把計算看作3種成分——數據、存儲、計算。我們在計算的時候,首先要有能夠被計算的東西——數據;如果計算簡單一點的題目,我們在大腦中就能儲存所有計算過程中的信息,而如果計算負責一些題目,我們可能會一步步的完成許多小計算,并且每一步計算過程都留在紙上,這相當于是讓紙張幫助我們儲存相關內容。我們從推導到得到答案的過程,就是——計算。
云計算的基本原理是通過計算共享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而不是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使得企業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從筆算到單臺設備計算,計算能力的提升是我們有目共睹的,那么當單臺計算機變成無數臺計算機共同連接成的網絡,當計算、存儲與數據都在線了,無數臺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彼此疊加,會迸發出怎樣的能量?這就是云計算的能量。
無論是個人計算,還是單臺設備計算,都離不開三個關鍵詞:計算、數據、儲存。
云計算,實際上就是計算在線+數據在線+儲存在線。
- 儲存在線,簡單的可以理解成網盤這樣,把儲存能力放在云端。
- 計算在線,不但能夠把計算能力托管到云,還可以使用分布式計算,將該應用分解成許多小的部分,分配給多臺計算機在云上共同處理。這樣可以節約整體計算時間,大大提 高計算能力。
- 數據在線,說的是數據的產生方式在線了(自動化的讓物理行為變成比特信息),并且數據保持著流動。
云的本質是服務,如果不能夠將計算資源規模化、大范圍地進行共享,如果不能夠真正地以服務的方式來提供,就根本算不上是云計算。
數據比信息更重要
對于在線新大陸的經濟發展,有這樣一種邏輯:互聯網是基礎設施,數據是生產資料,計算力是能源動力。
我們剛聊了作為新大陸能源動力的計算力,現在聊聊作為生產資料的數據。
首先,對于我們經常提到的“大數據”概念,王堅博士強調,這個名字會讓人有一種誤解,“大”被過于強調了。數據大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數據在線,在線是大數據的本質。數據在線了,自然也會 “大”起來。
數據作為生產資料的前提的流動和加工。
在線世界的基本信息單位是比特,需要經過物理世界比特化,比特在互聯網上流動來產生價值。相當于開采了金礦,并把金子加工成通用貨幣金幣,使金幣在市場上流動來發揮作用的過程。
- 加工:一方面,“信息金礦”的開采(物理世界比特化)的過程自動化了,離線時代,是用人力來收集信息,在線時代,用互聯網自動化大量收集信息。另一方面,“信息金礦”的加工(變成有流動性有價值的金幣)過程也自動化了。離線時代,數據需要通過人工分析來加工,產生短期的少量的意義,時間和經濟成本比較大,例如新聞網站,通過調查去分析用戶喜歡什么,由編輯選擇和改變內容。在線時代,利用云計算力作為強大的能源動力,去自動化的處理那些流動的數據。例如谷歌通過分析數據了解每個人的點擊行為來推送廣告,這里用戶的行為被加工成了數據。
- 流動:世界最大的金礦是在南非的蘭德金礦,儲金量約5.3萬噸黃金,現在尚有儲量1.8萬噸,按現在金價300+人民幣/克,南非相當于坐擁54000億人民幣,然而實際上,南非的國家競爭力遠不如有54000億元通用貨幣在市場流動的國家。不流動的貨幣是不能發揮作用的,數據和貨幣相似,通過流動才能發揮作用。不過,對于數據來說,交換的是數據的價值,而不是數據的所有權。
數據是現在和未來企業的戰略資源
淘寶上近十億的商品和上千萬的賣家是無法復制的,淘寶利用這些龐大的數據,洞察了消費者的購買偏好,這才是吸引用戶的關鍵。本質上來說,用戶在淘寶上的消費并不是為了功能,而是數據。 同樣,我們使用打車軟件,功能很簡單,但它背后的出租車和用戶的數據才重要;我們使用的QQ和微信為什么不能被其他企業復制,因為功能基礎是數億用戶關系網絡的數據。
大數據的重點不在于大,而在于數據在線。數據作為生產資料的前提是流動和加工,數據在流動和計算的過程中發揮價值。
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是這樣利用在線三定律來為我們服務的
(一)物理世界的比特化
共享經濟模式的平臺商,利用特定的方式,將物理世界比特化。例如Airbnb將可共享出租的房屋信息比特化,摩拜單車利用物聯網的方式,將自行車相關信息比特化。
(二)比特在互聯網/物聯網上流動
平臺能夠提供實時、精確的算法,將供給和需求進行有效匹配,用戶可以直接在平臺上下單。
(三)比特可計算
例如摩拜單車,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平臺“魔方”來計算比特信息,涵蓋車輛數據、騎行分布數據、環境數據等多項數據,可實現用很少的人力就能管理大量的車輛。“魔方”平臺全面部署地理圍欄技術,將物理地圖比特化,將可以正常停車的區域劃分出來,然后通過計算,讓車輛停放管理更加精準和高效;同時,將現實照片(用戶舉報違規車輛上傳的照片)比特化,借助“魔方”的深度學習圖像識別技術,實現了對于違停舉報的機器自行識別,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大幅提高了管理效率。這些都是不斷的在使用在線1、2、3定律來產生價值。
三、數據之力和計算之力
- 大數據的重點不在于大,而在于數據在線。數據作為生產資料的前提是流動和加工,數據在流動和計算的過程中發揮價值。
- 由云服務平臺提供的計算力會成為一項公共服務,如同電廠提供電力一般。私有云不是真正的云,因為這只是在自己建立“計算力站”。企業要思考的是如何借助云服務商提供的云計算能力,去開辟在線新大陸。
數據之力
數據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靠最小的成本去產生最大的價值。
要讓數據靠最小的成本產生最大的價值,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數據能夠自然沉淀。
人工智能可以讓數據做更好的沉淀。谷歌的阿法狗(AlphaGo)曾轟動一時,2016年3月,該程序與圍棋世界冠軍、職業九段選手李世石進行人機大戰,并以4:1的總比分獲勝。
AlphaGo使用蒙特卡洛樹搜索(Monte Carlo tree search)、借助估值網絡(value network)與走棋網絡(policy network)這兩種深度神經網絡(兩種算法),通過估值網絡來評估大量選點數據。簡單來說,就是將大數據與計算力相結合。
利用計算力搭配人工智能技術的數據沉淀方式,是過去難以想象的科幻場景。不同于其他資源伴隨消耗程度不斷貶值,數據作為資源,越用越有價值。將這樣的數據沉淀原理(數據在線+計算在線+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其他領域。
今日,商業競爭逐漸演變為數據競爭
計算之力
云計算是一種革命性的舉措。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就像煤氣、水電一樣,取用方便,費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輸的。云計算的應用包含著這樣一種思想,把力量聯合起來,給其中的每一個成員使用。
云計算時代,小公司可以做以前只有大公司才能做的事情了。因為計算成了公共資源,并且互聯網使得用戶獲取成本變得非常低。
在云服務的時代,一個小公司真的可以做成一些大公司才能做的事,云計算正為這種勇氣提供了翅膀。
數據和計算是在線世界的應用
首先我們知道以下幾點:
- 數據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靠最小的成本去產生最大的價值;
- 要讓數據靠最小的成本產生最大的價值,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數據能夠自然沉淀;
- 商業競爭逐漸演變為數據競爭;
- 在云服務的時代,一個小公司真的可以做成一些大公司才能做的事,云計算正為這種勇氣提供了翅膀。
數據是可以這樣發揮作用的:
- 將每一個人的點擊后的搜索行為比特化,相當于顯微鏡,洞察了每一微小的細胞;
- 從比特中,分析5000萬條美國人最頻繁檢索的詞匯,相當于望遠鏡,看見了整個森林的植物分布;
- 將之和美國疾病中心在2003年到2008年間季節性流感傳播時期的數據進行比較,建立一個特定的數學模型(例如搜索詞匯和流感傳播時期之間的關聯,根據地區的搜索詞匯分布等),來預測2009年冬季流感的傳播,這個過程讓數據流動和計算,然后產生了雷達的效果,根據了過去的數據和計算結果預言了未來。
四、“在線”技術發展的故事
純電子商務概念將逐漸消失,進入新零售時代。馬云稱,從2017年起,阿里巴巴將不再提出電子商務這一概念,“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新零售時代。”
馬云在云棲大會的演說里有一句話:“ 想象力,人類最大的機會所在。”
一個清晰的戰略、一個堅持到底的精神和一個明確的使命感是云計算成功的關鍵
云計算的出現是一種服務模式的改變,如果想做大規模,就必須自己掌握技術。”王堅說。于是,自主研發通用大規模分布式計算系統的想法在王堅腦中誕生了,他給這個平臺命名為“飛天”。
如今,云服務作為“國家電網”一樣的公共基礎設施,為大眾提供計算力服務。讓王堅付出多年心血并一舉為他打下天下的飛天系統架構究竟是什么東西?下面我們就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飛天系統的“飛天”,是親近水的一位神的名字,是可以為人們帶來幸福和吉祥之神。和飛天一樣,系統中的各個模塊也被賦予了上古諸神的名字:
- 分布式文件系統是開天辟地承載一切基礎之神——盤古(Pangu);在內部架構上盤古采用Master/ChunkServer結構,Master管理元數據,ChunkServer負責實際數據讀寫,通過Client對外提供類POSIX的專有API;
- 負責任務調度和資源管理模塊的是占卜和預測之神——伏羲(Fuxi);在技術攻堅中,從設計到實現的每一步都可能存在性能“陷阱”,原因主要在三個方面:規模放大效應、木桶效應,、長路徑模塊依賴。為此,阿里從通信、關鍵函數、模塊依賴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優化;
- 從底層監視和處理導致集群性能下降的集群診斷系統——華佗(Huatuo);宏大的技術架構對運維模式帶來大量變化,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華佗應運而生,上通飛天系統,下達運維各種系統。華佗已經運用到磁盤管理、機器管理、網絡故障檢測等多個場景;
- 負責網絡連接的模塊——夸父(Kuafu);夸父是飛天平臺中負責網絡通信的組件,它提供了成RPC的接口,簡化編寫網絡的分布式運用;
- 監控系統——神農(Shennong);神農是飛天平臺上是負責信息收集、監控和診斷的系統。神農系統包括三部分:Mast——負責管理所有神農Agent,外提供統一接口來處理神農用戶的訂閱請求;inspector——是部署在每一臺機器上的進程,負責采集當前機器和集成的通用信息,并實時發送給Agent;Agent——是部署在每臺物理機器的后臺程序;
- 集群部署——大禹(Dayu);這是飛天內核中負責提供配置管理和部署的模塊,它包括一套為集群的運維人員提供的完整工具集,每個飛天模塊的發布包都包含一個部署升級的描述文件,定義了該模塊部署和升級的流程,提供給大禹使用;
- 負責安全管理的模塊——鐘馗(Zhongkui);飛天操作系統中安全管理的機制提供了以用戶為單位的身份認證和授權,以及對集群數據資源的和服務進行的訪問和控制;
在線世界支撐起的新零售
- 數據之力:收集、整理、分析大量的數據,尤其是消費者數據,以提供各項生產、銷售、服務相關優化決策的依據;
- 計算之力:個體或者單個企業,不需要太多投入自己搭建大型計算機等設備,就可以享受到極高的運算速率支持;
- 人工智能技術搭配數據和計算之力:可以大幅度削減重復性勞動投入,簡單、重復的工作都可由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去完成;
- 新物流搭配數據和計算之力:無人機、高速隧道等,可以縮短物流時間和相關的倉儲損耗等。
五、在線世界對現在和未來的改變
在對一個事物的價值做出判斷時,我們可以用在線的思維去審視它,把原先對此事物的認知在“在線”的場景下放大10000倍去看。
機房在云上
萬物在云上
生活在云上
數據和計算之力還在繼續挖掘教育、制造、服務等各行各業的在線新大陸,曾經囿于城市與廚房的人們可以重新回歸山川湖海,一個賬號即能享受所有的便利服務與資源。“足不出戶,一切盡有”,最好的時代正在到來。
相信了解了“在線”思維的我們,不再會因為科技變化而感到困惑,聰明的你睜開了“在線”的眼睛后,一定可以從生活中發現更多的細節,理解未來的趨勢,抓住時代的機遇。
六、我對在線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在線世界的三大基石(在線、數據、計算),這個時代最基礎的特質。未來的發展必定圍繞著AI、BigData、Cloud computin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
在線三定律:1、每一個比特(信息的最小單位)都在互聯網上。2、每一個比特都可以在互聯網流動,流動的數據才能產生價值。3、比特所代表的每一個對象都是在互聯網上可計算(流動的比特產生數據,通過對數據的計算達到預測)
現實世界的三個基石構成了人思想的連線,1、語言(讓思想在線,語言是對世界的抽象,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只是我們所理解的,世界只有一個但不同生物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語言幫助我們理解了沒有接觸的東西賦予了想象力)2、數字(一切現代科學的基礎,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研究各門學科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數字就是一個被抽象出來的東西,你現實中找不到能代表1、2、3的事物,它卻能抽象出很多事物幫我們解決問題和衡量世界的價值)3、思維(遵循思維邏輯思考問題,我們相信著共同的東西,賦予不同的事物價值,意義,思考自我完成迭代。到現在科學家仍在研究思維的奧秘,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讓我們和世界上的其他生物區分開成為地球的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