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中午在食堂吃飯,聽到一組對話,當時聽著總感覺哪里不對。當時對話如下:
某同事問一個部門經理說:“你家小孩多大了?”
對方回答:“我沒結婚”
某同事:“啊,不會吧,你還沒結婚啊?不可能吧,騙人的吧”
對方回答:“現在都什么年代了,很正常啊”
某同事:“你們部門不是還有一個單身,正好。。。”
對方回答:“我離婚了。。。”
這時,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已經能感到被提問者的無耐,我覺得應該能終止這個話題了,但是某同事好像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話題對對方有什么影響,還在繼續的提問著。
某同事繼續問到:“當時沒有小孩是吧”
這時對方已經不在回答了,而且已經岔開話題了。當時聽到這樣的對話,總感覺怪怪的,這兩天看了粟津恭一郎的《學會提問:實踐篇》這本書,才明白這組對話怪在哪里,書中說到這樣的提問屬于劣質提問,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情緒或者不想回答,也許提問者本身還沒意識到自己的提問很令對方反感。
但是我們每天都會和人打交道,那就免不了說話,或者提問。但是怎么把你提出的問題能變成優質問題,讓別人樂意回答,而且自己也能從中學到新知識,這就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學會提問:實踐篇》的作者粟津恭一郎,從事的工作是“高管教練”,工作內容就是不斷的“提問”。他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十幾年如一日:怎么樣提問能更有助于客戶達成目標?怎么樣提問能引導管理者獲得更大的成功?粟津恭一郎告訴我們將提問分為四種標準:
一,輕松提問
首先,所謂“輕松提問”,簡單來說,就是“改善與對方關系的提問”。
讓我們想象一下,經驗豐富的老銷售面對初次見面的客戶時會如何提問。應該是在不影響對方心情的前提下力求了解對方的提問,是逐漸探索人性、拉近彼此距離的提問,是被問者也能懷著輕松心態回答的提問。
需要注意的是,決定提問是不是輕松提問的,并非提問者,而是被問者。一個提問,即使提問者的本意是想改善自己與被問者的關系,可結果卻適得其反,致使雙方關系惡化,那它就不是輕松提問。
至于輕松提問的特征,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對方容易回答“。
比如,“最近打高爾夫的狀態怎么樣“ 這種半寒暄的提問。面對這個問題,被問者會回答”一如既往“,從而使雙方開始交談。
詢問對方”樂意談論的事“,也容易成為輕松提問。例如,“工作、學業、運動方面的成功體驗”是多數人都樂意談論的話題。再比如,問及同事或者朋友所癡迷的興趣愛好或養生法,或是喜歡商業領袖、作家或藝人時,對方通常也會興致勃勃地大談特談。
然后,要想制定出合適的提問,收集信息必不可少。
如果還沒有和對方建立良好的關系,就貿然詢問別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方肯定會被嚇一跳。最多給出敷衍的回答,弄不好還可能引發“我為什么要告訴你”的反感情緒。
最后,在拋出正式的提問之前,先推出準備階段的面談,即“預練”。預練階段的提問,多是輕松提問。也可以同客戶建立良好的關系,為了隨后拋出“精度更高”的提問,預練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在預練階段,問的基本上都是對方方便透露的自身信息,比如在學校學了什么、在職場積累了哪些經驗、和哪些人建立了哪些關系、基于怎么樣的經歷形成了怎么樣的思想,等等。
二,劣質提問
所謂“劣質提問”,就是導致提問者與被提問者的關系惡化,并且不能促成對方發現、行動、進步的提問。也可以說是令被問者感到不快、悲傷、萎靡的提問。總之,就是會令對方覺得“憑什么問這種事”的提問。
看到這里,應該有很多人的記憶在復蘇,不是想起自己以前說過劣質提問的經歷,就是在腦海中直接浮現出了某個愛說劣質提問的人的具體形象。不過,肯定還有很多人根本沒想到自己也會在無意中說出劣質提問,所以大家需要格外注意。
“劣質提問”具有哪些特征:
1,沒考慮到與對方的關系。
“你負債嗎?” “你現在居住的公寓房間有多大面積?” 如果你是去房地產公司準備購買新公寓,對方有可能拋出這樣的提問。但若是在其他場合,如果你與提問者的關系不深,這樣的提問就會令你產生“我為什么要告訴你”的反感情緒。
2,毫無意義地追問對方的私事。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對尚未建立良好關系的人說出“你不結婚嗎?” “你為什么不要小孩?” 等有關結婚、戀愛、生育、家庭關系之類的提問。
還有,“你不送孩子上補習班沒關系嗎?” “難道不是你干的嗎?” “你為什么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到?” 等,這本《學會提問:實踐篇》的作者粟津恭一郎告訴我們 “把提問者的價值觀或主觀臆斷強加于人的提問” “對對方窮對猛打,“致其萎靡不振的提問” 特別容易成為“劣質提問”。
三,沉重提問
“沉重提問”是被問者“不愿回答”但“關系到發現或行動”的提問。提問者確信,這樣的提問雖然難聽,卻是對方進步所不可或缺的,所以會故意如此提問。
正因為問到了對方“不愿去想” “不想意識到” “平時避免面對”的事。引起發現或行動的可能性才非常高。如果時機合適,效果可謂驚人。
由于這種提問會闖入對方不愿被人觸及的領地,所以需要在使用方式上多加注意。
如果你想用沉重提問,請在已經與對方建立足夠牢固的關系的基礎上,找準恰當的時機提問。另外,不要一味的拋出沉重提問,正是因為會導致心情沉重的內容,所以對方需要花些時間仔細思考。
“沉重提問” 與 “劣質提問” 相似,卻有著確定性的不同,不同之處就在于,“沉重提問” 的 “目的” 是共享。
為了不讓對方產生“我為什么要問這種事”的反感,就需要確保對方認識到“他之所以問這么沉重的話題,是為了幫我達成目標”。進行“沉重提問”時,與對方建立牢固的關系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但除此之外,如果沒有目的的共享,就會變成“劣質提問”。
比如,有時父母向孩子拋出與考試、就職等有關的沉重提問,會引起吵架,嚴重的甚至會導致關系破裂。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正是因為親子關系盡管存在信賴關系,卻沒能實現目的的共享。
沉重提問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可以使用的對方和場合比較有限。也有的人不好意思向別人拋出沉重提問,《學會提問:實踐篇》的作者粟津恭一郎告訴我們,沉重提問除了拋向別人,也能拋給自己,我們可以嘗試一下,利用提問的力量,解決殘留在自己心里的“未完成”的事。
四,優質提問
那什么是優質提問,作者粟津恭一郎告訴我們,“能讓被問者不假思索就樂意回答,并能為其帶來新發現的提問,就是優質提問”
優質提問的特征在于“本質性”。就是詢問事物的前提、定義等“本質”內容這一級別的提問。優質提問需要深入挖掘到5W1H:
時間(When)
地點(Where)
人員(Who)
對象(What)
原因(Why)
方法(How)
以上6項為提問的基本要素。
此外,詢問“未來”而非“過去”的提問,以及“開放式”而非“封閉式”的提問,更容易成為優質提問。
那如何用以上6個基本要素提問呢?
例如,假設有個總經理認為“銷售額比什么都重要”,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循5W1H,不斷向他提出 “你是從何時開始持這種想法的” “你認為誰是提升銷售額的關鍵人物” “為了提升銷售額,你最重視的是什么” 等問題。
如此一來,你想詳細詢問的事必定會顯現出來,然后即可更近一步,試著從多個角度拋出“那個信念為經營帶來了什么好處” “你覺得你的想法向員工滲透到了什么程度”之類的提問。
此外,還可以就5W1H中的某一個,接連拋出深入挖掘的提問。
我相信我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只要掌握了“優質提問的技巧”,我也能變得比現在優秀。提升“提問的品質”,不僅能使我自己,也能使與我相關的所有人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讓我們不要把“提問的差距”造成“人生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