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 初識陶淵明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陶淵明的《飲酒》詩,我們剛剛學過陶淵明的文——《桃花源記》,你對陶淵明有了哪些了解?(生作答)
希望通過今天對《飲酒》這首詩的學習,我們能對陶淵明了解更多。
第一部分? 初讀,感詩韻
師:老師發現,要讀好古詩,竅門三個字——讀慢點。慢慢讀,詩歌的韻味就流露出來了,不信試試看——
(生自由嘗試慢慢讀。)
師:這是一首五言古詩,在朗讀中,你們發現停頓規律了嗎?
生:可以兩字一頓,形成2/2/1或2/1/2的節奏。例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師:很好,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理解,讀出悠閑和一步一頓的感覺。
(眾生齊讀,語速放慢,讀出了悠閑的感覺)
師:大家讀書很有天賦,三兩遍一讀,就讀出了陶淵明的悠閑感覺。
第二部分? 再讀,解詩意
師:陶淵明的詩,大多樸素自然,明白如話,你能試著對照課本上的注釋講講這首詩的大意嗎?
(學生結合注釋,5分鐘自由說說詩歌大意)
讓我們帶著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再讀這首詩。
(眾生齊讀,悠然閑適,流暢自然)
師:理解了詩意后,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首詩有一條非常清晰的脈絡,能分成幾個層次?
生:我覺得可以分成三個層次。1-4句是第一層,自問自答之間提出了自己的一個人生體驗。5-8句是第二層,描述美得像一幅畫一樣的隱居生活。最后兩句是詩人領悟的人生真諦。
師:真好!準確清晰!
(板書:一個經驗? 一幅畫卷? 一種領悟)
第三部分? 研讀,悟詩情
師:陶淵明的詩的確是如此的明白易懂,然而在明白如話處卻常常大有深意,就如剛才同學的山和人的閑適之爭。讓我們看看這首詩還有哪些地方藏著這種高妙之處。
屏顯:
陶淵明的生活中到底有沒有“車馬喧”?
生:有。從后句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是住在很喧囂的世俗中的。只是因為心遠離世俗,所以感覺聽不到車馬喧囂。
師:你的意思是客觀上有車馬喧囂,但我的心里主觀上不在意這種車馬喧囂。
生:對的。就像我們夏天的一種生活體驗——心靜自然涼。
生:我覺得沒有“車馬喧”。陶淵明之前做過五次官,又五次歸隱,這首詩寫于他第五次辭官徹底歸隱之后。陶淵明很清高,不喜歡跟官場上的人來往,所以歸隱之后他生活中就沒有車馬喧了。
師:他把“車馬喧”和官場聯系起來了。大家想什么人才會騎馬坐車?
生(七嘴八舌地說):有錢人、當官的、權貴階層。
師:陶淵明的清高是有名的,他留下了著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生:陶淵明當彭澤縣令時,有一次,縣里派督郵來視察,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后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愿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家伙獻殷勤。”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他的彭澤縣令只當了八十多天。
師:你的知識面很廣啊!其實,陶淵明歸隱后,還是有人騎馬、坐車來請他出山,但是陶淵明卻堅決拒絕了,繼續躬耕田園。所以這里的“車馬喧”已經不僅僅是指自然界的車馬喧囂之聲,更是指權貴官場名利之爭。
師:因為他再也不與權貴交往,在精神上已經遠離了紅塵中的是非和名利!詩人身在人境,心卻在田園,自然覺得“而無車馬喧”了。此時此刻,如果你是陶淵明,你會帶著怎樣的感情讀這四句呢?
生:特別悠閑自在。
生:輕松、自由。
生:自得、開心、很享受。
師:哪一個詞重讀就特別能體現這樣一種心情呢?
生(大聲齊答):自!
師:讓我們帶著自得其樂和悠閑淡泊之情讀一讀這四句。
(學生嘗試讀出悠閑自得之情。)
師:陶淵明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他是真正的隱士。正因為沒有追名逐利之心,所以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住在深山,這全是因為什么緣故?
生(大聲齊答):“心遠”。(板書:心遠)
屏顯: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師:第二層這幾句描寫了哪幾種景物?你感受到詩人怎樣的心情?
生:有清新淡雅的秋菊、疏疏落落的籬笆、蔥蘢蒼翠的南山、升騰繚繞的云氣、日暮投林的倦鳥。
生:還有一個寬袍大袖的隱士——陶淵明。
師:從這些景物中,你感受到詩人怎樣的心情?
生:“飛鳥相與還”,夕陽西下的時候,飛鳥結伴回家,感覺很溫馨,非常好。陶淵明是大自然的知己,所以他能夠欣賞這種大自然的美景,從中感覺到自然之美,所以他很享受。
生:“山氣日夕佳”描寫日暮時分的云蒸霧繞的美景,讓我感覺到陶淵明陶醉其中的感情。
生:陶淵明借傍晚時分飛鳥投林來暗示自己也要回歸自然,遠離塵俗的心愿。
師:同學們討論得越來越深入了!
生:“采菊東籬下”,一提到“菊”,我們就聯想到隱士了,這成了固定的意象。
師:對了,這就是從陶淵明這兒開始的。你知道為什么菊會成為隱士的象征嗎?
生:因為菊在眾花凋謝后才盛開,不爭春光,而且菊花色彩香氣都很淡雅,傲霜獨放,所以,成了陶淵明這樣有傲骨的隱士的象征。
師:你說得真好!你也是菊的知己!
生:“悠然見南山”的“悠然”可以看出陶淵明對田園生活比較熱愛,悠然自得。
師:陶淵明的詩在明白如話處常有耐人尋味意,大家品一品這個“見”,曾經有人誤把這個字寫作“望’,你覺得哪個字更高妙?
生:我覺得這個“見”非常巧妙,顯得與南山距離很近,融為一體,而“望”顯得遠了。
師:請你上臺來模擬一下這兩個動作,體會一下他們的區別。
(生上臺、模仿“見”與“望”的動作。)
生:“見”字表現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低頭采菊時偶然抬眼,無意間,一片悠遠的山景映入眼簾。
生:“望”是遙遙地張望,就顯得非常刻意,沒有“見”那么自然,詩人沒有刻意去看。
生:用“見”感覺陶淵明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與這美妙的自然融為一體。
屏顯:
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一篇神氣都索然矣。——蘇軾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王國維
師:的確,王國維說,“悠然見南山”屬于“無我之境也”,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所以更能體現詩人的“悠然”。(板書:悠然)。
師:讓我們帶著陶淵明的悠然淡泊走進這幅畫卷,一起再讀這四句。
(生有感情地齊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屏顯:
詩人悟到怎樣的人生真意?為什么會“忘言”?
生:眾鳥歸林,鳥兒尚且知道歸巢,人也要懂得回歸,由此,詩人發現了人生的真諦——遠離官場、回歸自然。
生:自然田園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生:我要做一個真正的隱士,在山水田園間得到內心的安寧自得。
師:可是,詩人為什么會“忘言”呢?
生:陶淵明很清高,覺得無需多言,懂我的人自然就明白我要說什么,不懂我的人我不說也罷。
生:“忘言”并非真的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而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生:言有盡而意無窮,所謂妙不可言。
師:說得真好!朱自清先生說“中國人對于說話的態度,最高境界是忘言”。
師:你能用一個詞填空,來表達你的理解嗎?
屏顯:
此中有真意,盡在? ? 間。
生:此中有真意,盡在歸隱間。
生:此中有真意,盡在心遠間。
生:此中有真意,盡在鳥還間。
生:此中有真意,盡在悠然間。
生:此中有真意,盡在南山間。
生:此中有真意,盡在忘言間。
生:此中有真意,盡在飲酒間。
師:看來,大家都深入領悟到了陶淵明的“真意”,讓我們懷著陶淵明的淡泊閑適之情再背這首詩。
(學生有感情地齊背全詩)
尾聲? 找詩眼
屏顯:
讀完整首詩,你有沒有發現詩中沒有酒,題目為什么叫“飲酒”呢?
生:這些詩都是陶淵明飲酒后寫的。
生:書上的注釋說《飲酒》共20首,都是酒后所作,這里選的是第五首。
師:很好!充分利用課文注釋幫助自己理解。
屏顯:
《飲酒·序》“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然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
《飲酒(其七)》“凡次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師:陶淵明特別愛喝酒,他傳世的詩作中很大部分都提到酒,你覺得陶淵明為什么這么愛喝酒呢?
生:他可能是身處亂世無法實現抱負,通過飲酒追求一種解脫。
生:就是借酒忘憂,遠離塵世,擺脫一切束縛。
師:所以,這首詩是借“飲酒”之名,抒“心遠”之意,詩眼是——
生:心遠!
師:因為“心遠”,所以才能“悠然”,因為“悠然”最終才能發現“真義”。從這首詩中,我們發現陶淵明是一個真正超凡脫俗的隱士,一個大隱隱于市的隱士。所以后人才評價陶淵明的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以后我們還要學習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經典作品,大家一定會對陶淵明有更深入的了解。
師:最后,讓我們再次跟著陶淵明,走進這天然、真淳的境界——
(生齊有感情地背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