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講述|?東西堂主 . 東西堂創始人
全球社群| 關注公眾號dongxi99 回復數字6
聯絡遇見| 東西堂主 個人公號 DXTZ99
我以前寫過幾篇類似隨筆。同樣領域,不同視角:
這一次角度略有不同,是因為剛好經歷巧合時點。
昨晚睡前,延續著長久以來的習慣,隨手翻了翻BBC。有些感嘆,想記在微博上(@東西堂掌門人。用的不多,一般只當作筆記)。但旋即發現另一條頗具個性化的時事。也就是目力所及,今天被刷屏的。
時間順序上,我先看到這個:
想寫點什么時,又看到這個:
于是索性,將兩張圖并列,寫下了今天題目這句話。
我十多年前讀書時代,曾經羨慕新聞學院的同學,覺得他們今后從事的職業,頗具使命感;也曾在幾年前開心網時代,無聊時做過一次小測試。結果顯示:記者型性格,忠于探求。
但現在回頭想想,即便學了滿腹新聞理論;即便真的做了記者,身在當下,又該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老朋友如是評論:楚門世界的群體失憶,少數不忘者更為痛苦。但我告訴他:
當下忘與不忘,皆由技術引導。這才是我痛苦的。
必須承認:傳播學是一門科學。它建構于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群體認知。個體而言:一個人每天時間只有24小時,有效信息接受時間不過10小時。群體而言,人具有從眾傾向。
綜合起來,這便造就了整個社會稀缺的注意力資源。
既定人口總數和生理極限下,這個數字不難算出來。
于是,當有人想控制群體思潮走向,無須強制要求,只要用“科學”方法,管理好群體有效時間即可。需要人們記住什么,就把時間灌滿;需要遺忘什么,就用其他事把時間填滿。
誰來灌,誰來填?要不要親自出面?
當然不用。因為,在社會不同角落,還存在著大量才華橫溢的書寫者。他們嗅覺敏銳,文筆極佳,深諳傳播之道,總能在每一個熱點爆發之際,穩準狠的“創造出”,一篇篇十萬加。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被動看完了南海、看里約,追完傅園慧,又議王寶強。不管你是不是真的關心,但你周遭的有效時間,已被占據。你能做的,只是被裹挾著在浪潮里隨波逐流。
那么,造成我們眼見潮汐信息刷屏的責任,是不是就應由他們承擔?當然不應該。因為,他們也同樣是這個畸形傳播鏈上的,微末一環。同樣也受著安全話題指揮棒的引導與約束。
當下熱點與盲點,都打有這個時代的烙印。
我們不能要求,每個文字作者都心懷天下。
就像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具有社會使命感。
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獨立思考,與不盲從。
而這,已是每個人對多元世界的極大貢獻。
我的一位老朋友,中午發了條消息“熱點一來,朋友圈就在展開作文競賽”。我看到后默默笑了笑。一方面深以為然,一方面不以為然。至少昨晚看到的兩個題目,有一篇作文缺席。
我終于沒有成為記者,如今想想也沒什么遺憾。
在人群中默默駐足,做個時代觀察者,也不錯。
東西堂出品,轉載及投稿與合作可通過郵箱dongxi99@q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