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個報道,說根據哈佛大學的一個教授的研究表明,小孩在夜里經??摁[,是為了讓媽媽在白天已經勞作了一天的前提下,晚上接著受折騰,媽媽的性欲就大大下降,這樣就能大大的減緩他的弟弟妹妹的出生時間,不會有人跟他搶奶喝,他的生存幾率就大。
但是我兒子在這件事情上明顯用力過猛了,每天晚上醒4-5次,又趕上媽媽最近感冒,求生欲也快要沒了。
但是我偶爾聽到有些小朋友四五個月就可以睡整覺了,不覺明歷。查了些資料,打算在喜多小朋友身上試驗一番。
寶寶睡眠是頭等大事,不僅關系到孩子能否得到足夠的休息、能否健康發育,對于他以后的睡眠習慣也是影響甚大;另外,對于累了一天的父母,如果孩子總是睡不安穩,或者翻來覆去,或者時不時哭吵,大人也得硬生生陪著,也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
多數父母都遇到過寶寶睡不踏實的情況,偶爾出現的情況,可能是寶寶晚上沒吃飽、餓了,也可能是白天受到驚嚇了,甚至是身體上有不適;但若排除了疾病原因,并且確保孩子晚上是吃夠了,還是長期如此,則要關注原因。
寶寶真的是睡不好么?也許是誤解
有不少寶寶的「睡不好」的帽子,其實是被冤枉的,這要從睡眠節律說起。
人類的睡眠都有生物節律,可分為安靜睡眠時期和活動睡眠時期,前者心率和呼吸規律、身體運動少,又可分為淺睡和深睡兩種;后者心率和呼吸加快、軀體活動較多, 醒后可有夢的記憶,又稱為「眼球快速運動睡眠」。
兩種睡眠周期性交替,不僅成人如此,嬰兒也是大致如此,只是嬰兒的睡眠周期相對較短,并且在兩個睡眠周期間可能會有短暫的覺醒,當嬰兒處于活動睡眠時期或者覺醒階段,有可能出現較多的面部表情或者肢體運動,比如皺眉、微笑、噘嘴、肢體活動、呼吸加快等表現,甚至哼哼吖吖哭兩聲。
爸媽們千萬別好心辦壞事
有不少家長就認為,這個時候孩子是睡不安穩、是醒過來了,所以急急干預,喂奶啊、抱起來晃悠啦,可能反而打亂了孩子的睡眠周期,讓他真的醒過來了。長此以往,反而讓孩子養成了需要喂奶和抱哄才能入睡的不良習慣,真是「好心辦壞事」的典型。
另外,有些孩子在疲勞后會出現煩躁和哭鬧的現象,部分家長心疼孩子,舍不得孩子半點兒哭泣,所以也著急干預,其實是剝奪了孩子自己入睡的機會,結果和上面一樣的。
所以,家長要了解孩子的正常睡眠周期和特性,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急忙抱起,關鍵是給孩子創造合適的睡眠環境、頂多輕拍安撫即可,別草木皆兵,最后人困馬乏。
為什么有的孩子睡不好?
但是,睡不好的孩子真的有。
如果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后期孩子就會比較容易出現睡眠不安、頻頻醒來、靠喂哺和抱哄才能再次入睡等現象;
另外,各種因素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睡眠,比如睡眠環境不舒服:太熱太冷、不夠安靜、屋里太亮、空氣不新鮮(長時間沒有開窗透氣)……都是較為常見的因素;
此外,也有部分孩子確實屬于「難養型」的,生來就是「磨娘精」,飲食、睡眠等生理活動都缺乏規律性,需要家長付出很大的耐心來養育。
如何讓孩子養成睡眠好習慣?
總體來說,針對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培養良好睡眠習慣的具體方法,但是也有一些原則是通用的:
1. 固定活動幫助入睡
從孩子 2~3 個月大開始,就要幫助他逐漸建立良好的睡眠規律。
每天到了固定時間,就按照步驟采取固定的活動,比如洗澡、換尿不濕、喝奶之后,讓孩子躺在床上,給他哼歌或者輕拍,讓他自行入睡。
2. 提供舒適的睡眠環境
保證室內溫度合適、空氣流通、安靜不吵鬧;不要凍著孩子,但更要注意的是不要給孩子蓋的或者穿的太多,這是很多家長經常犯錯的地方。
只要記得一個原則:「在室內」的寶寶需要的衣服件數跟大人一樣,睡覺時可穿睡衣,套上睡袋,再蓋上毯子或薄被即可,不要穿著棉衣睡覺。小嬰兒還可以用包裹松松地包著,可增強寶寶的安全感。
3. 幫助孩子分辨晝夜
睡覺的地方,晝夜的光線要有明顯區分。
白天保證光線充足,小睡也不需要掛上窗簾、也不需要刻意制造安靜環境;晚上要及時關燈,或者調暗燈光,讓孩子感覺睡覺時間到了。
4. 臨睡前別太興奮
臨睡前不要讓孩子玩得過度興奮或者過于疲勞,這樣會造成孩子體內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來對抗疲勞,孩子反而會因此出現煩躁和哭鬧的現象、難以入睡。
5. 別輕易抱起來
夜間如果孩子出現「醒來」的跡象,不要輕易喂奶或者抱哄;如果超過 5 分鐘仍哭鬧,可以輕拍安撫,但也不要馬上抱起來,盡量讓他自己入睡。如果孩子醒來是因為習慣了頻繁夜間吃奶,則要減少喂食的次數逐漸糾正,在添加輔食后就可以準備斷夜奶,正常在 10 個月左右就可以完全斷了夜奶。
如果重復幾次,孩子仍舊不能停止哭鬧,就要關注孩子是否有不舒服的地方。
總之,在孩子出生 4 個月后,一旦養成了不良的睡眠習慣,再想糾正就難了。所以,一定要抓住黃金時間培養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為了人生三分之一時間的高質量,一定在前期多花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