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簡單點不好嗎?不好

前天在知乎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生活在美國的華人,講了她在美國做過敏原測試的經歷。測出來,對50多種東西過敏。她原本以為的各種小癥狀,比如扁桃體發炎、黑眼圈、鼻炎……原來都跟過敏有關。

作者問醫生:為什么中國人好像很少過敏?

醫生說:不過敏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因為你們平時不注意吧。

挺好的一篇文章,我點了贊,打算感謝作者科普。點開評論區,前一頁評論,滿滿的:

美國的空氣比較甜,醫生也比較專業。

這還不是美國人呢,就用美國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了。

這么矯情,真把自己當美國人了?

……

好好的一篇文章,作者也沒有什么立場和傾向,看得出來,就是在跟大家分享這個發現,以及熱心地勸大家:去做個過敏原測試吧,很多小毛病可能都是過敏導致的。

只是因為她人在美國,這些好像就成了原罪。

我只好留了個言:希望不要被留言影響情緒,知乎以前不是這樣的。

為什么講這兩個故事呢?

因為,這是很多人容易犯的一個毛病:

簡單化思維。

許多人接收信息時,會有一個傾向:用自己熟悉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信息所表達的觀點。

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造成的情況,就是「立場先行」。

簡而言之:我不關心你寫了什么,我只關心有哪些是我能理解的。

你寫了「不要一味想著努力掙錢」,是不是想告訴我們「不要努力,努力不重要?」你寫了美國比中國好的一個方面,是不是想表達「美國比中國優越?」

崇洋媚外!

在他們的眼中,其他的內容都是無關緊要的,都是為這個「觀點」服務的 —— 盡管這個觀點,并不一定是作者的觀點,很可能只是他們的預設而已。

經常有人會對我說:你的文章,我看不太懂,能不能告訴我,你講了一個什么內容?

以及,發表文章后,總能看到這樣的評論:不過就是告訴我們要balabala嘛,寫這么多。

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我都很無奈:

如果能簡單用一句話講清楚,我還寫這么長的文章干嘛?

但這種情況,是很難跟他們溝通的。

用這種思維去解讀很多書籍,會變得很無聊。《小王子》告訴我們什么?無非就是保持童心而已。《白夜行》講了什么故事?一個男人為了他心愛的女人去殺人的故事。《嫌疑人X的獻身》,整本書不就是那個核心詭計嘛。

一切細碎的感動、體驗、思考、靈感,全都體會不到。

更別說《從0到1》《精益創業》《第五項修煉》……這些名作的「觀點」,一句話就可以講完。為什么還要去看書呢?不是浪費時間嗎?

我見過最離譜的情況是什么呢?是在一些嚴肅的哲學、經濟學討論下,看到這樣的評論:

不明白你們這些所謂的專業人士,就不能好好說人話嗎?搞這么多術語,是為了顯示你們的逼格嗎?

我都替作者感到無奈。

很多人在評論某個自媒體人時,喜歡講一句話:我很喜歡他的態度和觀點。

但對我來說,這其實不是一個褒獎,而是一種批評:如果一篇文章,它的目的只是在于輸出觀點,乃至它被讀完之后,讀者記住的只是它的態度和觀點,那它其實是沒多少價值的。

為什么呢?因為觀點,是最經不起推敲的東西。每個人都可以有無數的觀點,每個人都可以輸出觀點,它并不需要任何積累和能力。

如果一個自媒體人,他的文章只是在輸出觀點,并尋求讀者的認同,那對于讀者有什么意義呢?除了看完之后,覺得「很對」之外,又能獲得什么呢?

所以,我讀文章也好,寫文章也好,注重的,從來都不是「觀點是什么」,而是:這個觀點是怎么來的?背后有什么邏輯支撐?提供了什么價值?

最近在社群里面討論「事實、觀點和邏輯」,其實就是基于這一點:對于任何一個信息,任何一篇文章,單單了解「它的觀點是什么」,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如果僅僅聚焦在觀點上,很容易出現什么后果呢?自己的大腦會變成觀點的競技場。

今天看到這個觀點,覺得好像很有道理;明天看到那個觀點,覺得說得真棒;大后天看到另一個觀點,又覺得「啊,反轉了」。

爽是很爽,但本質上,只不過是被「別人的思想」操縱罷了。

更重要的是什么?是多想一步,去了解「觀點背后的東西」。

這個觀點是怎么得出的?

作者是如何進行推理和論證的?

提供了哪些事實?

這些事實靠譜嗎?

作者的邏輯論證過程嚴密、合理嗎?

諸如此類。

很多人會說:干嘛活得這么辛苦,簡單點,直接點,不好嗎?

真的不好。

這樣的后果,只是讓自己的大腦,變得越來越頑固:過濾一切不理解、不接受的東西,只吸收自己熟悉和認同的觀點。久而久之,會逐漸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簡而言之,就是變得平庸。

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

本質上,這是因為:全新的東西,會構成對大腦「穩定環境」的一種挑戰。

有些人喜歡這種挑戰,有些人排斥這種挑戰。很正常,因為這種挑戰,需要消耗額外的能量和精力,甚至可能對我們已經固定的認知模式產生改變。

我們原本認定的東西,堅信的東西,在這種挑戰之下,可能需要調整,需要重構。甚至,如果足夠強,可能會發現它是錯的,需要重新建立信念。

鑒于此,許多人下意識地「只接受自己認同的信息」。這其實是一種自發的保護機制。

我們常常覺得一些人很「固執」,老是聽不進別人的話,也許是因為,對他們來說,要接收新的信息、重構自己的認知,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了。

但是,這也是一個優秀的人,必須具備的素質。

正如我以前的文章中說過:成長的本質,就是認知升級。只有不斷地自我迭代,不斷改變自己的認知和信念,才能跟上這個世界的變化。

這也是「終身學習者」的涵義。終身學習,不是學習某一種技能,而是永遠保持「接收新事物」的姿態,對自己的思維抱持審視的態度,不斷去完善和提高。

所以,許多我們常見的「聰明人」,是因為他們天賦異稟嗎?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更愿意動腦,遇到任何一個問題,愿意比別人多想一步,不輕易肯定,也不輕易否定。

不輕易下結論,多問幾個為什么,很多時候,這就是「優秀」的第一步。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呢?

1. 少貼標簽

貼標簽,是一種省力而又不負責任的做法。

對一個事物貼標簽,一方面,可以節省我們對它的認知成本,但另一方面,也很容易使我們忽略事物本身的特點和性質。

我之前寫過一篇短文,講網絡游戲的正名化。里面提到:「有許多85、90年之后出生的網游玩家,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掌握了話語權。」

有人留言:很感謝你沒有用「90后」這樣的標簽,而是不厭其煩地用這么長的句子去表達。

「90后」被人賦予了太多的特質,但討論所謂的「90后」,是沒有意義的。任何一個90年后出生的人,他未必具備人為加給他的這些特質;這些特質也未必是「90后」才具備的。

如果我們帶著標簽的預設去理解一個個體,就很容易犯「刻板印象」的錯誤。

同樣,如果我們對信息貼標簽,就會犯下「不當預設」的錯誤。我們所思考、討論的內容,很可能從源頭的框架上,就是不對的。

2. 重信息而非觀點

我讀任何一篇文章,都會非常注意一點:獲取文章中的信息,而不是觀點。

沒有足夠的信息和邏輯支撐的觀點,是沒有意義的,它不過是一個口號而已。重要的是:作者如何闡述這個觀點?用了什么論據和論證?提到了哪些我原本不知道、想不到的東西?

這些,才是真正對自己有用的。

一個精巧的邏輯,一個別出心裁的角度,一個翔實的數據,一個典型的事實,這些,都比觀點本身,重要得多。

3. 有意識地反向思考

前面講過,人總有一個習慣,就是更傾向于獲取自己認同的信息,排斥自己不認同的信息。在心理學上,這就叫做「證實性偏見」。

簡單舉個例子。一個自詡「愛國」的人,看到自己國家國強民富的信息,會發自內心地感到自豪;但看到別的國家更優越的信息,會下意識覺得:這些是不是編的?是不是為了貶低自己國家?是不是屁股決定腦袋?

這是人人均有的思維定勢。也正是這一點,阻礙了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外部世界。

所以,我一直有個習慣,就是有意識地去尋求跟自己觀點「不一致」的信息。并且控制自己的思維,不要匆忙下結論,而是看下去,看它說得有沒有道理,事實可不可靠,有沒有哪些值得吸收的地方。

永遠保持一個信念:我所堅信的,不一定是對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