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一個孩子很聰明,結果就會發現這個孩子做每件事情都是很好的。大寶大概2歲的時候,我發現他對數字很敏感,其實說實話,現在想來那個時間和同齡的孩子相比也不是很突出。起因是有一天和朋友的孩子一起數數和猜數字,他總能比小朋友快點說出。我就告訴自己告訴他,你看媽媽算賬總是糊涂的,但是你對數字就特別敏感,以后數字的事情就交給你了。從那后有關數字的東西,我會有意無意的交給他,目前孩子在一年級,數學幾乎都是滿分,有時間即使不滿分是因為他哪個地方沒看清楚或者忘記了,也許成績不能代表所有,但每樣的題型都能很好的掌握,這不能不說他的數學很好了。
有的時間聽到有的家長會說孩子:你怎么那么不聽話。結果很多事情真的會印證父母的這句話,感覺孩子就是不聽話,還會說:看看吧,你就是個不聽話的孩子。覺得孩子是個“壞”孩子,又在事情中去找能印證自己判斷的事情。
這些在心理學上稱為“投射性認同”,我認為你是好的,我就是在好的的過程中找認同,同樣的,認為你是壞人,我同樣能找事件證明你是個壞人。
投射性認同又有兩套邏輯,一套明邏輯是我希望你用我認為好的方式來對待我。這點在幼兒身上表現的特別明顯,你必須按我的想法我的要求來對待我,要不然你就是“壞”媽媽“壞”爸爸。這是嬰幼兒全能自戀感決定的,也是發展階段決定的。
一套暗邏輯是我知道你肯定不會按我希望的方式對待我,你肯定會按我最不喜歡的方式對待我。我記得曾經有這么個案例,一個女性每次都會遇到家暴,結婚三次都是如此,經過詳細了解,第三人丈夫完全是被她逼成家暴的。經過第二次婚姻后,她發誓不結婚也不找打女人的男人了,當他遇到第三位丈夫是她確認他就是她要找的人,他是個謙謙君子,吃飯坐車或者聚會等等只要有女性的場所,他都會很照顧女性。的確,他們結婚很久,相處的都很好,但是有一天他們發生的爭論,先生想轉身走,但妻子拉住他說,男人都不是好東西,你也不是,你肯定是想打我,你怎么不打了,你不打就是什么什么。就這樣,家暴再次發生。
暗邏輯是投射性認同的重要游戲。將“壞”投射給對方,當對方認同這份“壞”,就驗證了自己的預判,實際上,這份壞完全是自己誘導的結果。
有一句話說:我們長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這也是投射性認同的一個應用。在生活中或在職場中有時間我們莫名其妙的討厭一個人,其實這是在討厭我們自己身上的某個方面。
什么事情都是相對的,如果我們能夠很好的運用投射性認知,并積極的應用出來,就會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我們發現孩子某一方面的優點,并把這個優點積極的投射出去,孩子就會長成你希望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