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呢?
只有5%的人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么,而這5%的人卻能夠掌握95%的財富。
我并不能清楚的說出來,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生命意義是什么。我想弗蘭克爾在集中營應該無數遍的想過這個問題。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的作者弗蘭克爾很早就思考過這個問題,他從小就想當醫生,后來又當了精神學家。納粹時期,弗蘭克爾被抓入奧斯維辛集中營。
在書中的第一部分,他講述了自己在集中營的經歷,這些經歷在我看來都是我無法承受的,但是我想如果命運真的要給予我苦難的話,那么我只能接受。
在集中營里,食物匱乏,生活條件極差,忍受寒冷和饑餓,每天還要生活在恐懼之中。弗蘭克爾發現在集中營里維持生命的不是食物,而是精神支撐,由此他結合集中營的經歷寫就了《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
書中提到了發現生命意義的三條途徑: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也就是通過體驗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說去愛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那么這樣對我們來說,其實生命中很多事都是有意義的。比如我們每日的工作,帶著孩子完成某件事,又或者是看到某些美麗的景象。其實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有意義的。
第三種發現生命意義的途徑就是經歷苦難,這種方式或許很多人都會選擇性的拒絕。不可否認的是,苦難是有意義的。
所以生活原本沒有意義,需要我們賦予它意義。
那么人類注定會遇到三重悲劇,一是痛苦,二是內疚,三是死亡。但是人類又有一種本能,這種本能是把痛苦化為成就。因為痛苦才有成就,因為內疚才自我完善,因為生命短暫才負責任。
02
看完這本書后,我思考了以下幾個問題:
1.我的抑郁和焦慮。
在找尋生命意義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很多種情況,比如抑郁和焦慮。如果你的生活有很多目標的時候,那么你就會焦慮。當你的生活沒有目標的時候,就會得抑郁癥。
我總認為焦慮和抑郁離我很遠,卻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和生命的意義相關的,也是我的生活時常會有的狀態。
如果說我的生命沒有意義的話,可我還是有自己的生活目標的。可是這目標總是會動搖,動搖后,就會讓我整個人很喪氣,幾乎陷入抑郁之中。
當我雄心勃勃的確立自己的生活目標的時候,我又陷入了焦慮,因為我的目標過多,比如我想盡快的寫好論文,又想能夠好好寫作,甚至還想能夠在教學上做出成績,目標多,也想兼得,生活自然會陷入焦慮之中。
都說一個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其實能做好這么一件事就已經很難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我卻還在探索自己生命意義的旅途中徘徊,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只是在面臨難處的時候,我會選擇逃避。或許所謂的多目標,不過是自己的逃避。
2.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我真的很難理解,為什么很多人可以為了追求的理想和心中的信仰義無反顧的奉獻自己的生命呢?這是我無法企及的高度。
我一度認為生命的意義就在于賺錢。這樣我就可以隨意買自己的東西,又或者是自己可以買更多的房子,還可以自由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生活過得更好了,或許我可以不上班,可以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可是這真的是我生命的意義嗎?雖然我從來沒有體會過可以肆無忌憚的不上班,不做事,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感覺,可是對于我來說我還是更喜歡可以通過工作來獲得成就感。
每個人都想多運動,可卻會拒絕日常生活中的各類“運動”,比如走路,做家務,很多人選擇的是下班回家就躺著。
我們都在過著奔波的生活,可是不論生活處于何種狀態,都是有它的意義,哪怕是苦難,它也會有意義。
對于生命的意義,有些人追求的就是舒適,有些人卻想能夠獲得更多的錢。每個人也會通過不一樣的方式獲得,比如你可以選擇省錢,減少自己的開支獲得,然后過著自己安穩的生活。你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賺更多錢,然后也可以花更多的錢。生活就是這樣,大家都是一天,錢多有錢多的過法,錢少也有錢少的過法,的確如此。只是大家呈現出來的狀態不同罷了。而我更偏向于選擇第二種,于我而言,努力才是生命的常態。這就引出了我思考的第三個問題。
3.追求生命意義的動力從哪兒獲得?
有沒有想過人為什么活著?作家余華在《活著》一書中提到活著就是活著本身。這似乎還是有點很抽象。
對于作者弗蘭克爾來說,在集中里活著的動力就是自己的妻子,父母,他想活著出來。
那么我呢?我生命的動力是什么呢?
我的父母?我的伴侶?我的孩子?還是我與生俱來的責任感呢?
我想責任感才是我動力的來源吧。
我是一個閑不住的人,我不允許自己做些在我看來無意義的事,比如看看電視,隨意的閑逛,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無意義的事,我生活中的自律也是由此而來。
可是這些看起來無意義的事情,似乎又有了它的意義,這可以讓我覺得放松,讓我開心。
最后做任何事情都要追求有意義嗎?
誰也不能復制其他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呈現自己生命的意義。
如果每個人都能像對待第二次生命那樣對待我們的生命,想必很多人生命的狀態會不一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