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寫簡書,也許受身邊朋友寫簡書的影響,今天我也寫簡書。
今天是村里一年中最喜慶的日子“年例”,對于異鄉人來說,也許不知道是什么節日,但對我來說,確是勾起我濃濃的思鄉之情!
一到每年正月十二的下午兩點左右,村里長輩和當年添男丁的戶主都會集中在廟,在規定的時辰將廟里的祖先爺請出來坐上轎里,燒香拜神后,就由村里的壯丁抬轎。以前是抬,一個木轎重有幾百斤,由木匠精雕細刻而成,前面四人,后面四人才能抬得動。現在人性化了,制作了帶輪子轎子架,直接將轎子抬進轎子架上就可以直接推著走,省了不少人力。請出祖先爺后就和村里的醒獅隊一起圍繞整條村逐家逐戶拜年,敲籮打鼓,鞭炮煙花到處飛,我們這邊叫游神。
村里兩千多戶,從下午兩點多開始游神,到晚上十二點結束,有時候到次日凌晨。每到村民家門口,村民都要燒香燒紙拜過祖先爺,并燒鞭炮迎接醒獅隊,有些村民在門口掛青,醒獅隊會門口表演一陣采青才到下一個村民家。兒時的我總是帶上弟弟妹妹屁顛屁顛地方跟著醒獅隊跑,就為了看表演。
游神是年例的前奏,到正月十三才是村里的大節日。正月十三當天一大早村里的干部長輩會忙著安排當天的年例事宜,一切都會按部就班,事先已請外村的醒獅隊,舞龍隊,飄色隊,儀仗隊,武功隊,吹簫隊等已一大早到位,然后和廟里請出來的祖先爺一起繞村里主干道游街,此時村里鞭炮又響起來,村民們還有過來探親的親戚朋友們都跑出來圍觀看表演,生怕錯過每一個表演,車水馬龍,人擠人,車塞車,熱鬧非凡。
游完街后,這些隊伍會集中在村里的戲樓前休息,意猶未盡的親友會跑過去觀摩照相。戲樓是湛江每條村都建的,有電影院那么寬敞,是給村里的祖先爺神誕,鬼節等節日看戲,所謂的戲主要是真人化妝后穿戲服唱粵劇,有時放下電影。兒時,大人們總是拿張凳或報紙或者蓆子去占位置看戲。一到晩上八點就開始唱戲,直到晩上十一點,兒時,總是粘著大人看戲,雖然不知戲里唱的是什么,但就喜歡那種熱鬧,有吃的有玩的。我們在戲樓前看戲,請出來的祖先爺在木轎里,在人群后面看。
我們本地人此時可忙了,一大早殺雞拜神,買一大籮筐菜,雞鴨鵝,魚蝦蟹,越貴的越買,大家都攀比誰家做的酒席最豐盛,一喻意今年發發發,二親戚朋友吃得也開心。
表演隊休息完后,就會在戲樓面前的廣場表演,有醒獅踩高桿采青,有舞龍轉圈,還有武術,精彩紛呈。親戚朋友們茶余飯后也剛好趕上看表演,圍觀的人群圍得水泄不通,最高興的莫過于小朋友了,在那蹦蹦跳跳,打鬧追逐。
看完表演后,大家都意猶未盡地散開,各回各家,又開始準備晚上的酒菜。年例的一天就這樣在忙碌中喜慶中熱鬧中度過。
附以下是湛江百姓村年例的穿令箭,村里每一位十八歲的男丁都要穿的,穿時不痛不出血,拔出來時也不痛也不出血,且無疤痕,尚屬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