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這段視頻,也看了環球人物雜志對黃磊的采訪報道。突然之間也想談談早戀這個話題。
(一)
什么算早戀呢?
我想,如果單相思算早戀的話,很多人的早戀,都是從單相思開始的。
我在小學的時候喜歡一個同班女生,是屬于單相思那種。那時候比較害羞,從來沒有單獨和她說過話,更沒有單獨在一起相處過。同學們一大群時,能遠遠地看著她,自己的心就砰砰地跳。如何來解釋她會成為我的單相思對象?我覺得這是無法解釋的。在那么小的年紀,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吸引,外貌自然會占據很大部分,這甚至可以看出一個人在未來的審美取向和對美的理解。
至今我還記得,小學畢業后,我們去了不同的中學,她放學后會路過我門家口。于是,每天放學,我都會急匆匆地趕回家,好在我上的中學離家不遠。然后裝作若無其事地坐在大門口,只為了能趕在她放學的時候看她一眼。有時候偶爾她看到了我,遠遠地沖我笑一下,我就會覺得這一天十分美好。有時候時間不巧,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沒有見過她放學的身影,心里就會有些空落,像丟了魂一樣。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多久我已經記不清了。但那種感覺,我一直都沒有忘記,偶爾回憶起來,好像又發現了另一個我。
該如何限定這個早戀的時間呢?
基本上可以設定為中學這段時間,而對象,多數情況下都是同學。
同學之間本來就是有感情的。那段青蔥歲月,無憂無慮的年紀里結識的人,是最容易成為一生的朋友的。
成年以后,我們會發現,年紀越大,越難以交往到長久的朋友,就算再努力,仿佛仍有一只手,不是把你拉得很遠,就是把對方推得很遠。我們小心翼翼地,唯恐違反了人性叢林里的法則。
可是,無論人到了什么年紀,只要我們有血有肉,就需要感情的澆灌,親情,愛情,友情,一個也不能少。這時,我們很容易懷念過往的那些感情,也企望通過追溯過去的感情,來填補一下現實內心情感的空落。很多十幾二十年不見的同學重逢,大家心潮澎湃的,不是現在的感情有多好,而是那時的感情太純真。我們彼此幫助挖掘出那份久違的感覺,只是為了告訴自己,我們還可以尋找到真實的情感,那怕那是十幾年發生的了。
這份感情里,也包括早戀。
所以大多數時候,所謂的早戀其實只是一種友情的變種。和最喜歡的異性同學交往的最多最親密。這種關系,很多時候就被人為定義成了早戀。
中學生的年紀里,對感情不會思考得太多,更不會看得那么深刻,跟著自己的感覺行事,自然也會模糊了友情與愛情的分界線。如何看清楚這條線,唯有經歷過,才是看清楚的唯一方法。所以,從個人情感的角度講,早戀并不是壞事。正如黃磊所說,女兒如果在15歲發生戀愛,是十分正常的現象。
(二)
很多網友感慨,擁有這樣的老爸,夫復何求。
也有人說,這樣毀三觀的態度,現實中仍是寸步難行。
不得不說,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上。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早戀永遠不會得到莫許與認可。
中國的教育體制,為孩子的發展提供了太少的可能性。在中國家庭觀念中,考大學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讓孩子學藝術,學體育,學各種特長,也不過是為了這條路走得更踏實些。既然如此,就要做些“存天理,滅人欲”的事情。家長們想當然地將此理解為成長的代價,甚至是成功的代價。可見他們對成功的理解,又狹隘的可憐。
家長們也會感覺孩子可憐,可是他們找不到一條可疏不用堵的辦法來更好地幫助孩子處理感情與學習,現實與未來的關系。站在他們的角度想一想,做這樣的家長很無耐。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個可憐,可以解釋成無耐與妥協。
如果想在其中找一條可行的辦法。當然不是去參照黃磊,畢竟黃磊擁有的條件與環境,是中國大部分家庭望塵莫及的。那么,就算我們現在做不到支持,起碼也不要因此去傷害孩子。
理解是第一步,而我覺得僅僅是理解還不夠,你要有所行動,走出第二步。否則理解也只是口是心非。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你想讓他過清心寡欲的生活,將精力放在學習上的好學生。但你也應知道,做學生如做和尚,在十幾歲的年紀里,豈不是要了他的命。所以,你能做到讓他80%的精力在學習上,就必須任那另20%由他來自由支配。并且,你要使出80%的勁兒來支持他那20%的活動。
我的女兒與黃磊的多多年紀相鄰,我不知道她會在幾時發生戀愛,而那時我的態度會如何,現在為自己下定論還為何尚早。畢竟我也是凡夫俗子一枚。
那就用現在已經發生的事實舉個例子吧。
在幾個月前她的生日,我給她買了一部手機。她很開心。剛開始她媽媽還有些擔心,擔心她會玩手機太厲害,畢竟她還太小,自律性不強。
我也清楚,有了手機之后,她一定會在手機上花去很多的時間,就像我們大人一樣。但是,我卻覺得,給她買了手機,利大于弊。
在買手機之前,我就已經和她講好了條件。一是玩手機的時間要有度,我們會監督她,你要接受監督并遵守,否則就會付出代價,沒收手機。她為了能長久地擁有手機,當然會答應的。這其實是對她自律性的一種鍛煉。
第二,現在老師布置的很多作業都是通過app,有了自己的手機后,其實她完成作業的獨立性與自主性都加強了。不用和大人搶手機用。而且,我們還在她的手機里裝了很多英語學習的應用,要求她每天都讀,養成習慣,目前看來,她做得還不錯。
當然,她會在自己的手機里裝一些游戲,看一些動畫片和韓劇??墒沁@有什么關系呢。為了能夠長久的擁有手機,她一定會遵守父母提出的條件,這是一種良性的引導,而不是壓根不允許她用,這幾乎也是做不到的。
而且,我發現,有了手機之后,她其實變得更成熟了,也懂得了網絡社交的一些規則。她與同學在微信上聊天,建群,知道QQ上哪些人不能加,不能隨便透露個人信息。她給手機設置了密碼,每次我們要看,在經過她允許后,要她先來解碼。我沒有覺得不滿,反倒為她懂得了保護自己的隱私,而感到高興。
如果你想更好地保護你的孩子,就應該給他擁有隱私的空間。
而我的一位同學,她的兒子已經在讀高中,也不可避免地戀愛了。她跟我講,他們曾開誠布公地談過這個問題。她問孩子是不是戀愛了,孩子沒有否認。她問是誰。孩子沒有告訴她。后來,她通過自己的手段知道了是誰。但是孩子并不知道她知道。到此時,她一直沒有做出干涉他們的事情。
有一次,孩子告訴她要去同學家過生日,很多人,要過通宵。同學告訴我,那天,她愉愉地往孩子的包里塞了一盒保險套。然后微信他:別傷害到女孩子,別給你媽惹麻煩。
那邊回復:Ok。
自此,母子之間的默契已然有了。
未來,如果我的孩子早早地戀愛了,我希望在他們約會的那個大雨天,我是那個打著傘去送她的人。
我還會對那個臭小子說,如果你敢傷害她,我說殺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