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 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叢書吸引了許多的讀者,改編的電影也頗為成功,經久不衰。如同金庸先生構建中文的江湖世界一樣,JK 羅琳在英文世界中構建了一個全新的魔法世界。
一大批的小朋友都被這個神秘有趣的魔法世界所深深吸引。很多小朋友讀過這套叢書,或看過系列電影之后,心中都有個暗自的期望:在自己11歲生日之后的某一天,一只貓頭鷹會不期而至,給自己送來霍格沃茲魔法學校的錄取通知書。然而,魔法學校的貓頭鷹信使遲遲不來,小朋友也不免心中不甘,暗自告訴自己肯定是近期城市變化大,屬于自己的貓頭鷹迷路了,還在找自己的路上呢。其實,小朋友們大可不必沮喪,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中的奇幻冒險在我們麻瓜的生活中也屢見不鮮。舉例來說,在這個計算機構建的網絡社會中,電腦就如同巫師的魔杖,程序就如同巫師的魔咒,程序員就是一個個的巫師,黑客則像極了黑巫師,而不懂編程語言的人則是當代的麻瓜。
其實,我個人認為,這套書的受眾不僅僅是小朋友,成年人也需要讀一讀這套故事。好的文學作品,在不同的年齡和心境之下讀,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如同少年時讀金庸,讀的是鮮衣怒馬,快意恩仇,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而今讀金庸,更讀出人在江湖,命如浮萍,無言時不至,但恐歲蹉跎。所以,從今天開始,我想開啟一系列的小文章和大家聊聊這套奇書中有意思的一點一滴,如同海邊拾貝。這篇文章我想先談一下魔法道具之厄里斯魔鏡(The Mirror of Erised) 。
先說一下這個鏡子的名字:Erised其實是Desire(渴望)的反向拼寫,這是作者的一個小小的技巧,為了避免大家沒有注意到這個小技巧,作者接下來描述鏡子頂部的銘文:“Erisedstra ehru oyt ube cafru oyt on wohsi”,其實這行文字也是反向拼寫:“I show not your face but your heart desire.”(我展現的不是你的面容而是你的渴望)。
在這樣的設定下,這個魔鏡展示人們內心深處的最強烈的渴望。在故事中,哈利波特作為一個從小失去雙親的孤兒,在對他幾乎沒有任何感情的姨父姨媽家長大的孩子,內心最大的渴望就是有屬于自己的家庭,可以和自己的親人生活在一起,所以他在鏡子中看到的是自己站在親人的身邊。羅恩韋斯萊作為家中不受重視的一個男孩,他有5個哥哥和1個妹妹。他的哥哥們都學業優秀,魁地奇球也打得好,他呢,作為第6個男孩,只能用哥哥們剩下來的袍子、魔杖和寵物,他特別希望自己也能得到重視,所以他在魔鏡中看到自己成為魁地奇隊長和學生會主席。而第一本中的反面人物奇洛教授,則在鏡子中看到自己拿到了魔法石,并獻給主子伏地魔。
人類從鏡子中看到了自己的外貌,總是想著要把鏡子的作用再做進一步的延申,想有一種類似鏡子的東西,反映出自己其他方面的情況。所以在文藝中,鏡子常常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中國的古典小說的高峰《紅樓夢》中出現過名叫“風月寶鑒“的雙面鏡子,正面是紅粉佳人,是溫香軟玉,是溫柔富貴,是夢幻泡影,鏡子的背面是白骨骷髏,是貧窮逼仄,是暗淡無光,是現實丑陋。風月寶鑒比厄里斯魔鏡更為殘酷,它把夢幻的美好和現實的殘酷幾乎同時展示給你,軟弱如賈瑞在此般對比刺激之下,更無法面對現實,而更愿意沉湎于虛幻之中,最后身死。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若您自己面對著厄里斯魔鏡,您會看到什么?不過記住鄧布利多的警告:“沉湎于虛幻的夢想,而忘記現實的生活,這是毫無益處的,千萬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