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5年5月14日,核航彈空投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從此,我國有了可供實戰使用的核武器。
1966年10月27日,我國導彈核武器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看到這些訊息,你是不是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但,你可知道,當年原子彈爆炸的新聞,更是讓遠在千里之外的湖南郴州711礦的人們,群情激動,振奮不已。因為他們采集的鈾礦,與這條消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籍貫711》這本書,揭秘了“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勛鈾礦”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本書作者王瓊華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全委會會員、郴州市作家協會主席。
他從2019年開始在711礦進行采訪。被采訪者包括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和普通工人。
他們來自天南海北、全國各地,后來有了一個共同的籍貫——711。
至今711礦俱樂部廣場的一塊石碑上,刻有一排醒目的大字——“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勛鈾礦”。
每次看到這塊石碑,711礦人都會倍感驕傲和自豪。他們在那段激情難忘的歲月里,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甚至有的人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本書不僅揭秘了中國第一座鈾礦是在哪里發現的,還謳歌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數萬名建設者們,如何肩負著國家使命,以超越常人的付出和奉獻精神,建立起“中國第一功勛鈾礦”,從而開啟了改變中國命運的偉大征程。
為工作舍生忘死
“711”成為大家共同的籍貫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了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做出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于是,中國發展原子能、建立核工業的歷史,自此拉開序幕。
1955年9月9日,我國第一座鈾礦,在湖南郴縣(今郴州市蘇仙區)許家洞金銀寨被航測發現。
之后,來自全國各地的數萬名建設者們,秘密會集在山稠林密、荊棘叢生的許家洞金銀寨,開啟了一項偉大的工程。
1957年10月,第一份鈾工業儲量報告送到北京,周總理親自批準“411-1”工程為國家“二五計劃”重點工程。
1958年5月,“411”更名為“湖南二礦”。鄧小平親自批準建設湖南郴縣鈾礦。
1964年1月1日,“湖南二礦”更名為“國營711礦”。
從此“711”這個神秘代號,伴隨著中國鈾礦長達40年。
711礦在建設和發展中,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朱順波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朱順波是一名東北小伙兒。他從小得到了祖父的真傳,年紀輕輕就掌握了采金秘訣。對于如何看龍口、測金脈,如何應對坑道塌方和透水事故等,他都有門道。
1956年7月,當得知自己可以用掌握的知識為國家的國防事業出力時,朱順波二話不說,親自挑選了26名礦工,坐上了南下的火車。
在抵達許家洞的當天,朱順波對黨支部書記和掘進隊長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俺沒有多少文化,只知道干活兒。從今天開始,黨需要俺干啥,俺就干啥。”
之后,朱順波跟帶來的26名礦工說:“咱們來到這里,就是為國家出力的,咱們會挖龍口,一定要為國家挖出寶貝疙瘩!”
朱順波成為這支隊伍的骨干,他每天帶領隊員們下礦挖坑道。
當坑道挖掘到90米處時,坑道頂部突然發生了坍塌事故,大量的石頭掩埋了坑道和掘進設備。
當時一名蘇聯專家經過勘探后,無奈地說:“這個坑道算是報廢了,只能從另一個側面再掘進。”
但朱順波卻有不同的想法。他認為這個位置離礦帶只有30米的距離,如果放棄,就太可惜了。
大家問他有什么好辦法,他建議,“加個木龍道,通過就行,不用糟蹋那些錢。”
當聽到蘇聯專家的質疑時,朱順波大聲說:“俺做不成這事,就滾回東北老家去。”
得到同意后,朱順波帶領隊員們上山砍了一些圓木,然后一組一組地安裝柱梁,一米一米把坑道向前推進。
看到這種“土辦法”很有效,蘇聯專家給朱順波豎起了大拇指。
經過20多天的艱苦奮戰,朱順波帶領隊員們成功地完成了任務。
蘇聯專家對小朱說:“我真希望把你帶到蘇聯去,在那里你會得到更大的發揮。”
朱順波卻說:“我是中國人,這輩子哪兒也不去。哪怕要我天天鉆坑道,我也開心,因為我在為自己的國家干活兒。”
后來,勤奮上進的朱順波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他的干勁兒更足了。
那年正值三0九隊十分隊開展“千米鉆機萬米隊”的競賽活動,作為隊長,朱順波一馬當先、率先垂范。
有一次,在坑道放炮后灰塵尚未散盡的情況下,他就帶領工友們沖進了巷道除渣。為了方便工作,他還摘掉了簡易防塵口罩,脫掉了衣褲,光著身子就干起來。
有人提醒他要帶口罩,他卻說“只要不拖國家后腿,別的都是小菜。”
然而,正當朱順波帶領隊友干得熱火朝天時,他開始咳嗽了,而且越咳越兇。最后他拖了一個月才去醫院檢查,診斷結果是矽肺病晚期。
醫生責怪他為何現在才來醫院,這可是要命的病。朱順波卻說“我是工長,怎么能隨便離開工位?我們挖不出寶貝,才會要我的命。”
躺在病床上的朱順波,一直惦記著工作。他對前來看望他的工友們說:“人總是要死的,咱們是共產黨員,咱為國家找到鈾礦,為咱中國人爭了氣,為毛主席爭了光,死了也值得。”
1961年,朱順波因病去世了。1970年,他的妻子武秀芝去北京開會,受到了周總理的接見。
總理說:“三0九隊十分隊的情況,我了解得很多,你們為國家找鈾礦死了很多人。共和國謝謝你們,也謝謝你們這些家屬。”
那年在711礦開展的“千米競賽活動”中,出現了許多跟朱順波一樣的英雄。
他們晝夜不停、分秒必爭,用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誓言和信心,譜寫了一首首感天動地的新樂章。
“41號”信箱
一個與愛有關的神秘信箱
當年為了保密工作的需要,許多核工業企業的信箱,都是一個數字編號,711礦也不例外。他們的信箱就是“41號信箱”。
至今在“711礦工業文化實踐教學基地”的展館墻上,都掛著一只陳舊的看起來很普通的木制信箱,信箱的正面醒目地寫著一個數字:“41”。
關于這個信箱的故事有很多,聽起來無不令人動容,因為它承載了很多的愛與責任。
一個春日的午后,一個圓臉女子帶著七八歲的兒子抵達郴州火車站,她要去找在711礦工作的丈夫。
當她在出站口問驗票員:“同志,請問叫41信箱的地方在那里?”
驗票員聽了一愣:“什么?”
當看到圓臉女子焦急的神態,驗票員提醒道:“大姐,你不是記錯了地方吧?”
圓臉女子趕緊拿出一個舊信封,遞給驗票員。驗票員看到信封上的“郴州地區41號信箱”,當即傻眼了。
周圍的人也圍上來,七嘴八舌地說寄信人怎么這么馬虎,這是什么地址,誰找得到呢?
后來一個警察過來,讓圓臉女子去許家洞的郵局問一下。
當她走進郵局,問一名工作人員:“同志,請問這里是41號信箱嗎?”
對方非常警覺:“你問這個信箱干什么?”
當圓臉女子說明來意,并拿出自己跟丈夫的好幾封信。對方看完后說:“沒錯,這里就是41號信箱,你的丈夫就在這里工作。”
聽到此話,圓臉女子一把摟著兒子,激動地說:“寶貝,我們找到你的爸爸啦!”
“爸爸,爸爸……”當聽到孩子的叫聲,他的爸爸一定會感到非常欣喜吧,畢竟跟家人團聚,是多么幸福的時光。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夠順利地成家立業。有的人甚至還沒來得及享受愛情的甜蜜和新婚的快樂,就早早地告別了人世。王冬明就是其中之一。
王冬明于1956年在長沙建筑技校畢業后,被分配到711礦的三O九隊十分隊。
他懂房屋設計,也會木工活兒。十分隊的機關辦公樓、食堂和家屬區,都是他設計的。他還負責施工和安裝。人們都叫他“小魯班”。
聽到這個稱呼,王冬明開心地說:“我姓王!”
王冬明的能干和幽默,讓許多人喜愛。不過,他更開心的是,正在跟女友唐冬梅熱戀。
唐冬梅長得眉目清秀、亭亭玉立,兩人從小一起長大。冬梅一直在老家跟父母住在一起。
那時候,沒有電話、沒有微信,兩人的交流全靠鴻雁傳書。
每到周五,王冬明就要給女友寄信,郵局大姐看見他來了,就打趣道:“我猜你女朋友收到信,一定很開心。你每個周五都來寄信,哪怕刮風下雨,甚至下大雪,也沒阻止你來寄信。”
“不按時收到我的信,她會著急的。”王冬明靦腆地說。
“我有一個妹妹,很漂亮,又會唱歌,她也想遇到像你一樣的男人……”郵局大姐熱心地說。
王冬明明白大姐的意思,他阻止了她:“一輩子,我都不會愧對她。她人不在許家洞,但我對著月亮發過誓。”
聽了王冬明的話,郵局大姐不再多言。
過了一個周末,王冬明再次來到郵局。這位大姐有點困惑,她問他:“上周五怎么沒見你來寄信呢?”
見王冬明不說話,她又問:“你出差了?”當看到王冬明手里的兩封信,她恍然道:“喲!這是把上周的信,一起郵寄吧?”
可當郵局大姐夸贊王冬明是個好男人時,他卻拿著兩封信跑出了郵局。
王冬明來到了醫院。他急切地問一位醫生:“你快告訴我,我的病到底能不能治好呢?”
醫生說:“王冬明同志,我跟你說過好幾遍了,你的矽肺病達到了重度三級。我真希望自己是華佗再世,但依據目前的條件,我沒法做出更多的承諾。”
王冬明多么希望這是醫生的診斷錯誤。然而,看到醫生認真的表情,他感到深深的失望。
前些日子,王冬明就感到呼吸困難,到醫院檢查后,發現是矽肺病。但他還是堅持上班,因為當時正是“千米會戰”的關鍵時刻。
結果,王冬明在工作中倒在了鉆機前。他被送到醫院救治,沒過多久,就病逝了。
然而,癡情的唐冬梅并不知道王冬明離世的消息。
1963年8月,她千辛萬苦地來到了許家洞,想見她的心上人。
“王冬明到底在哪里?以前我每周都收到他的信,一共寫了六年。可前一陣收不到他的信了,他是不是變心了?我一連寫了20多封信,他都沒回一個字!”
工友們不忍心告訴她真實情況,就把她帶到王冬明的集體宿舍。
唐冬梅在王冬明的床邊,發現了一個小木箱,里面除了自己寫給他的信,還有二三十封王冬明沒有寄出的信。小木箱里還有王冬明的一個日記本,以及“千米英雄”的獎狀和徽章。
唐冬梅此刻才知道,原來王冬明已經離世三個多月了。他不給唐冬梅寄信,就是想讓對方忘記他這個“負心郎”……
那天,唐冬梅發誓:“從此一生,我唐冬梅絕不嫁人!”
唐冬梅離開711礦時,特意去了一趟郵局。她深情地撫摸著那只郵箱,似乎看到了心愛的人,每周五給自己寄信時開心和甜蜜的模樣。
此時,郵局大姐含淚地說:“妹妹,他是世上一等好男人!”
時光不語,緘綣成詩。類似的愛情故事,在711礦還有很多。
41號信箱,見證了他們美好動人的愛情故事,也見證了他們的成長。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在核工業公司工作過的人,大都知道,許多人都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在711礦,這樣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周寶龍和周宏喜父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周寶龍出生在江蘇泰州的一個貧困家庭。他在十三歲時,一個人跑到上海,好容易在一家鎖廠當了學徒工。
周寶龍沒有讀過書,但腦子靈光,手腳勤快,老板很是喜歡。沒幾年,就成了鎖廠的大師傅,在同行業很有名氣。
正因為有這個特長和口碑,周寶龍的命運得到了改寫。
那是1959年,周寶龍被人叫到廠長辦公室。看到眼前的兩個陌生人,周寶龍有點發愣,以為廠長要讓自己收一個徒弟。
結果一個陌生人開宗明義地對他說:“根據國家軍工建設需要,我們打算將你抽調到相關的軍工單位工作。”
“軍、軍工……這個單位在哪里?”聽到此話,周寶龍兩眼放光,說話都不利索了。
“去了你就知道了。”陌生人笑著說。
回到家里,周寶龍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妻子,妻子聽了,沉默了好一會兒說:“你決定了,我就帶兒子回老家吧。”
當周寶龍抵達湖南郴縣許家洞,他沒想到那里的環境如此艱苦。但,很快他就適應了,似乎蟄伏許久的熱血沸騰起來。
到人事部門報到時,周寶龍迫不及待地問:“快告訴我,我要做什么?”
他被分配到機動車間翻沙班,成為了一名爐工。
周寶龍之前是鎖匠,從事的是精細活兒,還從未干過爐工這種力氣活兒。但他勤奮好學,短短的半個月,就掌握了爐工的整個工作流程。
完成了本職工作后,他還會協助工友們完成翻砂工作。
有一次,他聽工友抱怨,舊砂水分很難把控,他就悄悄琢磨控制舊砂水分的技巧。
那段時間,周寶龍下班后不回宿舍,而是一人呆在車間進行試驗。他熬了好幾個通宵,終于找到了一個好方法,實現了預期目標。
車間主任對他大大贊賞:“不愧是大上海來的師傅,真是全才!”
其實,周寶龍并不認為自己是全才,只是他閑不住,喜歡琢磨。他說:“礦里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只要聽說礦里缺一名鉗工,他頂;哪里有任務,他搶;哪里有危險,他上!
在兒子周宏喜眼里,父親就是一個“雜家”。
周寶龍還利用自己開鎖的特長,免費幫300多人家開過鎖,沒收取過一分錢報酬。甚至有人感謝他,給他水果,他也不要。
周寶龍當時跟妻子兩地分居了好多年。后來他妻子和兒子來到711礦,是因為一場臺風把家里的老宅吹垮了,他們只好來投奔周寶龍。
周寶龍的三個兒子周宏喜、周宏正和周宏明,還有一個女兒周宏湘,都在711礦工作多年,他們是名副其實的“礦二代”。
周宏喜和周宏正都是礦工,一直在711礦工作多年。
周宏喜17歲開始下井,從未中斷過,后來退休返聘,也是在井下。他在711礦已經工作了30多年。
那些在井下的日子,一復一日,年復一年。但那些驚心動魄的日子,至今想起來,仍然歷歷在目,恍然如昨。
那是1987年,周宏喜與其他6名工友正在作業,剎那間,眼前一片漆黑。原來,因為突發事故,造成大面積停電,備用電源無法帶動。
當時周宏喜聽到有人喊:“受不了!受不了!”他也大聲嚷到:“不能再等了,我們必須跑出去!”
周宏喜邊跑邊跟大家說:“快,老鷹抓小雞!”大家立刻明白了,一人抓著一人的肩膀。
當時坑道里的熱水不斷往上漲,很快淹沒了大家的膝蓋,有的人被燙的直哆嗦。但大家手腳不亂,緊跟周宏喜的步伐。
20分鐘后,走在最前面的周宏喜,終于帶著大家沖到了井口。
談起此事,周宏喜說:“如果再耽誤三分鐘,我們恐怕都逃不出來了,那水淹上來的速度,太快了。”
周寶龍的二兒子周宏正,工作也非常努力。一般礦工都要一年后轉正,他三個月就轉正了。
711礦成立以來,只有兩名礦工實習三個月就轉正,周宏正就是其中之一。
周寶龍的小兒子周宏明,當兵退伍回到礦里,在公安分處工作。他后來還當了科長,一直沒有離開過711礦。
周寶龍的小女兒周宏湘,一直在礦里從事配電工作。她還是一名文藝活動積極分子,扔鉛球拿過市里的冠軍。她還會鑼鼓、會踩高蹺。
周寶龍的妻子王珍女也一直在礦里開絞車,一干就是幾十年。
“父親就是我們家的領軍人物,我們兄妹的靈魂。”周宏喜毫不掩飾對父親的尊敬:“父親一輩子勤勤懇懇,我們作為子女也不能偷懶。父輩是我們的面子,我們也要為父輩爭光。”
跟周寶龍父子(女)一樣的711人,還有很多。
他們默默無聞地做著平凡的工作,卻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責任和擔當。他們用青春和熱血,為中國核工業事業的發展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們的優秀事跡和不朽功勛,711礦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
寫在最后
有人說,“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這就是711人,這就是“711精神”。
作者坦言,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傳承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核工業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也許作為一座礦山,它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但作為一個精神高地,它永遠閃耀著時代的光芒。
如今,這座礦山已經變成了“國家工業歷史文化街區”、“國家工業文化遺產”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按照“工業風、神秘鈾、中國紅”的主題風格,經過翻新和改造,成為一座懷舊的時光小鎮。
這座“文化實驗教學基地”,被游客們評為最耀眼的一幢建筑,來此參觀游覽的人絡繹不絕。
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我也曾是核工業的第二代員工。我的父輩跟711礦人一樣,為了中國核工業的發展建設,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作為宣傳工作者,我也曾多次宣傳廠勞模、廠標兵和優秀員工的先進事跡。他們是我們廠和中國核工業事業發展的脊梁。
20多年前,我們廠已經搬出了山溝,廠職工也在新的城市安居樂業,繼續為中國的核工業事業發光發熱、貢獻力量。
老廠的生活區域,五年前已被打造成了一個時光小鎮,吸引了周邊許多人來打卡游覽。
看到書里的這些711礦人,在比我們廠要艱苦得多的環境中,為了尋找鈾礦,為了完成祖國的大業,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故事,我多次掩卷沉思、熱淚盈眶……
如果你想了解711礦那段特殊的歷史,以及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本書,會讓你受益匪淺,并發自內心的感動和贊嘆。
作者: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