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是黃浦江的主要支流,是上海境內僅次于黃浦江的第2大河。在上海市區外白渡橋附近注入黃浦江,是上海通往江蘇南部主要水上交通線和上海市區重要航道。
蜿蜒綿長的蘇州河水,恰似緩慢搏動的歷史脈絡,于波濤中,目擊這座東方巨城的滄桑巨變。無數真情的故事,動人心魄,令人們于驚鴻一瞥中,得窺歷史的真諦。
在21世紀到來的時候,沿河兩岸正在新播綠色。綠色延伸促成了希望和憧憬的延伸。新世紀的蘇州河重現煙雨中的靈秀,夕照下的嫵媚;水里魚游,岸上鳥鳴。
蘇州河最迷人的風景就是橋,橋上行人車輛不絕,橋下船只來來往往,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
讓我們一起從東往西走,去了解一下蘇州河上的橋。
上海開埠后,在蘇州河東段先后架設了10余座各式橋梁,最早架設的是外白渡橋,與外白渡橋毗鄰的是乍浦路橋。早年傳教士文惠廉在蘇州河上建起一座浮橋,1873年工部局將浮橋改建為木橋,稱為“里擺(白)渡橋”、“二擺渡橋”或“二白渡橋”,1927年又改建為乍浦路橋,是一座歐式風格的三孔鋼筋混凝土橋。
三白渡橋,是指河南路橋。先是1843年設置渡口,人稱“三擺渡”,1885年建造了長62米的駝峰式六孔木橋,1925年改建成現在的鋼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帶懸橋。橋堍下建有天后宮,故又稱 “天后宮橋”。
福建路橋,又稱作老閘橋,因此地留有古代的石閘而得名。1875年在此地建造過一座木橋,就叫老閘橋,1962年拆除;如今的橋是1968年建成的。與老閘橋相對應的是新閘橋,那是一座載重量僅3噸的鋼架步行橋。
恒豐路橋,原來名叫舢板廠新橋,因為當初這兒是外國人的賽船總會所在地。1903年,由廣東、浙江商人集資,建造了一座木桁架橋;1927年重建,正式改名為“恒豐橋”。現在我們看見的這座橋,是在1987年重建的。
蘇州河上有過一座六孔木橋盆湯弄橋,它連接山西南路和山西北路,1956年被拆除,沒有重建。為何叫“盆湯弄橋”呢?過去山西路叫“盆湯弄”。
浙江路橋,是蘇州河上以垃圾冠名的橋梁——新、老垃圾橋。老垃圾橋就是今天的 “浙江路橋”,建成于1908年,這是蘇州河上除外白渡橋之外的另一座鋼桁架結構百年老橋。建造此橋前,這里原有一座建于1880年的木橋;因橋旁有垃圾碼頭,俗稱“垃圾橋”、“老垃圾橋”。新垃圾橋是指今天的西藏路橋,也稱泥城橋。
烏鎮路橋,北通烏鎮路,南跨南蘇州路,直達新閘路。最早的烏鎮路橋是木橋,建于1929年;1985年才正式改為鋼筋混凝土橋。現在大家看到的烏鎮路橋,是1998年到1999年重建的,橋面改成了鋼筋混凝土。
江寧路橋最早是一座五孔木橋,建于1929年,橋北是建于1922年的中央造幣廠,故稱“造幣廠橋”。1968年,這座多次修建的木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2011年年底改建,2012年12月通車。
共和新路橋,是蘇州河上最寬的橋,1995年建成通車。
長壽路橋是中共建政后建造的第一座蘇州河上的橋梁,1951年開工,1953年竣工。如今八車道的長壽路橋,是上世紀90年末才竣工通車的。
凱旋路橋,1915年,民國政府交通部建設滬杭鐵路。為了使火車通過蘇州河,在現在凱旋路橋的位置上建了一座鋼結構橋梁,俗稱“鐵路橋”;1949年該橋被炸毀,在原址建造了現在的“凱旋路橋”。
……
蘇州河上的橋有特點,年代悠久的橋基本集中在西藏路橋以東,都是典型的歐式風格橋梁,屬于景觀性橋梁;西段新建的橋梁,屬于功能型的橋梁。不同時代不同觀念所催生的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
蘇州河除了橋外,還有就是渡口了。從蘇州河河口至北新涇近16公里的河道上,設置了20余個渡口。1949年后,這些渡口并入上海市輪渡公司,并用電動渡船替代了手搖木船。幾十年間,蘇州河上的輪渡十分繁忙,最多時共有7個渡口,10多條渡船。蘇州河上的擺渡費,起初為一分錢一渡,后來逐步上調到二分、五分,最貴僅一毛錢。最后,蘇州河上僅剩下強家角這最后一個渡口。
1997年12月16日9時35分,蘇州河上最后一班輪渡從強家角渡口的南岸駛向北岸,從此,渡口徹底退出蘇州河。強家角渡口被拆除,在原址建起了一座人行橋強家角橋。
如果你抽點時間,去蘇州河上看看橋,你就會有一種“上海的感覺”……
作為上海的母親河,蘇州河是上海城的血脈,是上海城的記憶,也是上海人的精神家園和守望地。你要想了解上海,首先就要了解蘇州河,不了解蘇州河,你就無法想象上海。
蘇州河,流淌著上海幾代人揮之不去的歲月情懷。她彰顯著上海的形象,更是上海人的自豪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