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幾乎能克服一切’怎樣'的問題。”
——尼采
如果你知道為什么而活,那么就能克服手機上癮的問題。
“在手機中開始,在手機中結束”
“我的手機是我的整個世界”
發誓只看一眼今日頭條,等意識到的時候,半小時過去了…
發誓只打一把游戲,等意識到的時候,1小時過去了…
發誓只看一眼購物車,等意識到的時候,2小時過去了…
發誓只看一眼朋友圈就去睡,等意識到的時候,半夜過去了…
吃飯、開會、乘坐公交地鐵,過馬路,無時不刻,所有人都在爭分奪秒地盯著掌中的屏幕。
周而復始想要戒掉“手機依賴癥”——把它鎖在抽屜里,把鑰匙藏起來,可是……——無數次發誓,無數次行動,無數次失敗……
放下手機會怎么樣呢?
如果錯過某個話題,別人會覺得我很low嗎?
如果沒有及時回復朋友圈,別人會覺得我無禮嗎?
如果不去群里交流,別人會忘了我的存在嗎?
如果放下手機,面對面的交流,直接的眼神接觸,會覺得渾身不自在嗎?
即使不去發朋友圈,不回復群里的消息,我依然在刷刷刷,我要在暗處看看他們在干嘛嗎?
如果放下手機,我就無法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會被別人落下嗎?
多少偽學習愛好者,以碎片化學習為信仰,騙去了自己和他人寶貴的時間。
——周正龍
焦慮,無比的焦慮!
沒有手機,無法日常生活,無法獲得安全感,無法和他人交流,無法獲得他人的認同,無法融入群體的生活,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失去了與世界的連接……
沒有手機,我的世界崩塌了。
生活就這樣苦苦的糾結著,反反復復的嘗試著。
終于有一天,忽然“覺醒”:“每天這么辛苦的生活,玩玩手機又怎么了……”從此以后,不再內疚不再糾結,放飛自我……
這個時候,完全被手機控制,不再有自我意識,更沒有了自我思考能力,甚至由二三十字組成的長句子讀一遍已經讀不懂了,更可怕的是如果你發現這個句子很長你已經默默地把它過濾掉翻到下一個網文了不是嗎?!!
一切都完了。
晚期手機依賴癥患者占比已達12.4%
12.4%用戶,每天使用手機時間超6小時!
那意味著什么?
一天24小時必須的睡眠時間,一半清醒的時間都在使用手機。
一天8小時工作時間,超6小時手機也在跟著運作。
——《中國智能手機依賴度調查報告》
一切還沒完。
培養和發展自己的覺察力,用“理解層次”模型去思考,進而逐步讓手機“為我而用”,而不是被手機控制。
你可以的。
問題不能在他產生的層面得到解決
是什么阻礙了你,戒不掉“手機癮”?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看看,在下面的“理解層次”中,到底是哪個層次的問題?
“理解層次(LOGICAL LEVELS)”是一個模式,概念,方法。
可以用來解釋社會上出現的很多事情。
可以讓我們明白困擾所在,因而更容易幫助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理解層次”也稱為:NLP思維邏輯層次,或譯作“邏輯層次 / 身分層次" 。
大腦在處理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分為六個層次:
精神:我與世界上其他人、事物的關系。
身份:我是誰?一個人或者一家公司怎樣看自己
信念、價值:為了配合上述的身份,我需要有一套怎樣的信念和價值?
能力:有沒有選擇,或者是“我必須這樣做?”這個層次涉及到一個人怎樣認識自己能有的選擇。每一個選擇都是一份能力,故此選擇越多,能力越大。我們一般說的能力,表面上指的是技能:懂英文、會用電腦、用某種技巧做某事。但是細心想想,它們其實也都是更多的選擇。情緒代表能力,也列入這個層次。
行為:“做什么?”、“有沒有做?”,即能力的挑選和實際發揮,也就是在環境中我的實際運作。
環境:“環境”包括了所有身體以外,即外界的條件,世界上的種種人、事、物、時、地、金錢和設備等都屬“環境”。
我們每天有意識的會接觸到“環境”,“行為”,“能力”三個層次,如上圖中露出水面的冰山部分。這三個層次是由意識所主導的。
然而,藏在水面下的“信念、價值觀”,“身份”,“精神”三個層次,日常生活中很少刻意地去想,所以往往會忽略。
他們由潛意識控制著,我們人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被這三層主宰。
用“理解層次”分析“手機依賴癥”
下表請由“環境”層次往上看,每一個高層次的意思都涵蓋了低層次的意思。可以在閱讀的時候試試看,試圖只解決低層次問題。
然后看看高一層次的對話,是否使得第一層次的對話變得沒有意義了?
一個手機重度依賴癥患者的自述
精神、愿景、使命 | 無
身份 | 我是個手機依賴癥患者
信念、價值觀 | 我就是無法解除依賴;一刻沒有手機,我活不了
能力 | 我無法戒掉手機癮。
行為 | 我每天用手機看新聞,刷朋友圈、打游戲、購物……
環境 | 周圍人和我一樣
從上表可以得出:如果試圖從改變環境、行為、能力三個層次去解決問題,基本是沒有解決方案的。
這些被“環境”層次里的一些框框所困,他們會堅持用環境層次去處理其它層次的問題,這時候,“環境”占了最高層次(如下表):
“環境”在最高層次,決定了你的行為,能力和價值觀!甚至決定了你對自己的身份認知——你是那個隨性的人,想玩就玩,不做“禁欲系”。
環境 | 大家都玩手機,和周圍人一樣是安全的,才會不被邊緣化。
行為 | 刷頭條,避免別人說的我不知道;看朋友圈,避免錯過別人的點贊和回復;
能力 | 去嘗試更多的辦法,比如把手機換成Nokia。
信念、價值觀 | “再努力也沒有,世界就是如此”。“萬一我再失敗,我就完了”
身份 | 我不是那種“禁欲系”的……(此處的“禁欲系”是指不刷頭條,不打手游,不網購,不追劇的……)
改變從覺察開始
如果你覺察到自己在看手機,你就成功了一半。
什么是覺察?
自我覺察,如果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解釋,就是將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化。
一旦你習以為常的價值觀、信念和教條背后藏著的潛意識的“黑匣子"的內容被自我覺察的光照亮,那些以前控制著你的一些非理性的東西就可以消失了。
自我覺察意味著一個人開始超越自己的心智,讓覺察的自我從心智中分化出來,把自己的心智作為一個對象來加以認識。
當你無法放下手機的時候,試著去覺察——此刻,當下,你的想法是什么?你的狀態是什么?你的觀點是什么?你的情緒是什么……
當你能夠辨別和了解自己當下的行為,動機,感覺,并開始探索隱藏其背后的信念、態度、價值觀的時候,將自我從心智中分離出來當做被觀察審視的對象時,你就已經邁出第一步。
當你從身份層面去開始思考,開始策劃和實現自己的人生的時候,“手機癮”早已不再是你的障礙,那是你前行的鋪路石,僅此而已。
覺察的力量
分享一段經歷。
有一天,發了個朋友圈,自己很得意的攝影作品,一個上午都在不停的拿出手機看看,哇,朋友圈有沒有紅點出現?又多了幾個“贊”?。
查看點贊數目,感覺很好很開心,不由自主的微笑。
忽然,有個聲音問我:
點贊,能給你帶來什么呢?
開心是一種情緒,情緒的背后是什么?
對滿足感的渴望嗎?
是別人的認可關注和贊賞嗎?
你最深層次的渴望是什么呢?
而你自己是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那一刻我頓悟。
現在也會看手機,用手機APP,每次看的時候,都能覺察到自己在做什么。看了多長時間了,本來想拿起手機做什么呢?不會不再受控。
有了覺察,覺得自由多了,所以,真正的自由,正如康德所說:
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教會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伊曼努爾·康德《實踐理性批判》
Freedom is not letting you do whatever you wanna but teaching you not to do the things you don't wanna do. (此句來自盧梭)
分享即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