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看華人首富《李嘉誠傳記》的時候,有一件事情給我印象很深刻。
李嘉誠的父親是舊時代的讀書人,飽讀詩書,在家鄉的時候就是四里八鄉的教書先生,很有學問。李嘉誠自己也說,一生之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父親。
但就是這樣一位讀了一肚子書的知識分子,在當時動蕩年代,當戰爭來臨,帶著幼小的李嘉誠去香港謀生時,卻找不到工作,掙不到錢,并在生了肺病時,因為無錢醫治而黯然離世。
這件事情給我影響很大,因為看了這個故事,讓我覺得讀書人在如今這個經濟社會,很難生存,更不要說獲得巨大成功了。
但是最近看了著名演員陳道明的人生經歷,我忽然不這么認為了,因為從骨子里,陳道明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讀書人,他飽讀詩書,甚至曾今被國學大師季羨林評價水平可以勝任北大研究生導師。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有點清高,有點孤傲,看起來有點不合群的讀書人陳道明,卻在今天這樣一個經濟社會獲得了巨大成功,名利雙收,而且口碑和人緣都極好。
這不禁讓我心生好奇,想一探究竟,看看他到底是如何成功的,這對于那些愛讀書,或者讀了許多書卻仍舊不怎么成功的普通人來說,或許能有一些借鑒意義。
01
飽讀詩書,或許是你取得成功的最好籌碼
陳道明愛讀書,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
關于這一點,有一個細節給我印象特別深刻。
記得還在中戲讀書時,他的宿舍里沒有電視機,只有書。桌子上,床上,到處都是書。
而他書讀到什么程度呢?
馮小剛在《我把青春獻給你》一書中曾說,陳道明是中國優秀演員中讀書最多的一個。
著名學者季羨林大師曾評價說:陳道明的水平,可以勝任北大研究生導師。
由此可見,陳道明讀書多,學問深不是浪得虛名。
而他愛讀書,也為自己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身書卷氣,一身文人風骨,滿腹的才華,都令他在如今浮華喧囂的娛樂圈中顯得如此的卓爾不群,特立獨行。
也正因為如此,向來比較難以詮釋的知識分子形象,帝王形象,在陳道明這里才顯得如此的舉重若輕。
正如中國古話所說:厚德載物。陳道明深厚的文化積淀,正是他事業獲得巨大成功的堅實基礎。如果不是飽讀詩書,滿腹的才華,一身的儒生風骨,他就不可能將《圍城》中有點酸腐、有點不羈,有點玩世不恭,又有點清高的民國文人方鴻漸形象演繹的如此經典傳神。
連《圍城》作者錢鐘書都說,陳道明的演繹,讓他看到了一個活的方鴻漸。
還有《中國式離婚》中的知識分子宋建平,一地雞毛中的機關小公務員小林,《歸來》中的陸焉識,這些經典的社會底層知識分子形象,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打底,沒有對知識分子心態的準確拿捏和深切體悟,怕是演不了那樣的活靈活現,那樣的入木三分。
如果沒有滿腹的才華,他就不可能將那么多帝王——康熙的青年到晚年、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開創大漢基業的漢高祖劉邦,演繹的如此到位,如此深入人心,舉手投足間,有帝王的貴氣,霸氣,傲氣,和——真實。
近些年,讀書無用論喧囂塵上,讓許多人對讀書的意義和價值也一度產生懷疑。但是從陳道明身上,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想要成功,讀書能起多大作用。
可以說,正是讀書,正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將他和別的演員區別開來,也讓他擁有了入行30年一直立足于影視圈最頂端的資本。
02
專注所愛,將它打磨成你最拿手的絕活
陳道明演戲是出了名的敬業。
出演電視劇《末代皇帝》里的青年溥儀時,這部戲拍了四年,他研究了這個角色四年。
當初接拍《圍城》方鴻漸一角時,為了將方鴻漸這個角色拿捏到位,他曾多次拜訪《圍城》的作者錢鐘書老先生,希望他能給些意見或建議。雖然最后老先生也沒給他什么具體的建議,只讓他放開了演,大膽的演,想怎么演就怎么演,但這何嘗不是一種建議呢。
后來,陳道明幾經琢磨,體悟,于是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到如今都堪稱經典的民國酸腐文人方鴻漸形象。
就算是到了今天,已經是影視圈的頂級男演員,陳道明對演戲的投入和專注也還是始終如一。
正如他自己所說:“你要尊重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才能尊重你。”
當初拍《我的前半生》時,陳道明經常在拍完自己的戲份之后,站在旁邊看年輕人拍戲。正如他自己在宣傳《我的前半生》時所說,現在時代已經不同了,不能總按照過去的經驗來演戲,而自己是抱著學習的心態來的,為的是看看現在年輕的演員是怎么演的。
正如同劇組的馬伊俐對陳道明的評價,她說陳道明雖然是老演員,但他非常擅長于觀察年輕演員的肢體語言,為此還向每位年輕演員學習,甚至讓很多80后90后演員汗顏,這種學習的態度是很多80后90后需要學習的。
陳道明對演戲的專注和投入,有一個細節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就是他每拍一部戲,都會全清投入到這個角色中去,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每次進組拍一部戲,從進組穿上戲服開始,一直到戲份殺青,他身上的戲服一直都不會脫。無論是回家,或是住酒店,都是一樣。這常常引來路人的側目,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投入,他塑造的角色,很多時候都會讓人覺得他就是那個角色本人,比如《康熙大帝》中的康熙,比如《圍城》中的方鴻漸,比如《黑洞》中的大反派聶明宇,比如《歸來》中的陸焉識,都是如此。
接受《外灘畫報》采訪時他曾說:
很多電影、電視劇,你一看就知道衣服是假的,是服裝,因為這衣服沒有長在演員身上,永遠都像是借來的。
我認為應該有一個‘化身’的過程,就是這個衣服要化在你身上 ,怎么看都是你自己的衣服,而不是給你的一件戲裝。
所以,我會把這個衣服附在我身上,拍6個月,我就附6個月。
曾志偉曾這樣評價他:“陳道明是特別值得珍惜的對手,很少看見可以這樣沉下心去認真表演的演員”。
臺灣城邦集團總經理何飛鵬在他的職場修練術《自慢》一書中提出,每一個身在職場的人,都應該用心打造一門屬于自己的絕活,任何時候,只要祭出自己的這門絕活,就能夠秒殺絕大多數競爭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職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陳道明不正是如此么?他用了30年時間,將自己在表演方面的技藝打磨到近乎出神入化的境地,而這,正是他如今年過六旬,仍能在變化迅速的演藝圈大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這一點,對于不論身處哪個行業的我們,相信都有啟迪意義。
03
超然物外,始終保有心中的一方天地
陳道明出身書香世家,父親是北大畢業,后來在大學任教。
他自己受家庭環境影響,從小酷愛讀書,尤其喜歡讀中國古典文學。
不僅如此,他還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在拍《圍城》的時候,因為經常去錢鐘書家里請教,看到錢鐘書楊絳兩人淡泊寧靜,簡樸至極的生活,陳道明很受震撼,覺得自己跟兩位大學者相比特別淺薄。
從那以后,他自己的人生態度也是大為不同。平日里深居簡出,在家彈琴,畫畫,為妻子女兒手工縫制皮包。很少參加聚會應酬,即使參加,也是急著趕緊回家。
文藝家殷謙評價陳道明說:為了避免拘俗守常,他除了讀他喜歡的一些書刊外,他從不看電視。陳道明待人接物總是誠懇坦率,只要和他打過交道就知道,他從不虛張聲勢疾言厲色,也不自以為是,他的心靈寧靜和寬容,在他那里幾乎找不到無法調和的紛爭。
陳道明自己也說“孤芳自賞已經成為一種難能可貴的品格——因為要孤芳自賞,你就必須堅守自己的個性和原則。至少,它還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人生態度。”
正是這種孤芳自賞,這種超然世外的人生態度,讓他在娛樂圈這樣一個名利場,始終都是一股清流,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
這樣的人生態度,除了讓他在娛樂圈這么多年一直保有極佳的口碑外,也讓他擁有比一般演員更高的格局和境界。這對于他的成功,何嘗不是一種助力呢?
最后總結一下,陳道明作為一個骨子里有點傳統,有點老派的知識分子,能在今天這個變化迅速的時代獲得巨大的成功,跟他讀書多、愛讀書,沉下心來,數十年如一日專注打磨自己的演技,以及在演員職業之外,始終保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和一方心靈天地這幾個原因,密不可分。
希望我們也能從國寶級老戲骨陳道明老師身上,學到一些能應對職場困境的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