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結合自己多年的商業實踐及體悟來談談有關“品牌”與“做品牌”的話題。
究竟而言,品牌對于提供者來說,是個“信仰”問題;而對于使用者來說,則是個“信任”的問題。從實操上來說,信任很好理解,但于信仰,則是個哲學問題。這是對品牌文化認知的最高境界!
信仰究竟是個什么東東?
拋開覆蓋在“信仰”二字上的所有概念、定義、內涵不談,單就信仰二字的理解來看,它理應包括兩個體系——“信”與“仰”的體系。
信是內容,仰是形式。如果“信了并仰”,那叫信仰。
因此,關于信仰的認知與解構,其核心當從“信”入口。用古羅馬神學家奧古斯丁的話講叫“了解是為了信仰;信仰是為了可以了解。有些事情,除非我們了解,否則就不能相信;另外一些事情,除非我們相信,否則就不能了解”。一句話,如果你非要表明自己有信仰,則要么信了之后再去深入了解,要么你先期系統了解之后再建立信。
即是說,要成就品牌,第一步要解決的,是品牌提供者必須對“品牌”所依附的載體建立近乎偏執的熱愛與深刻的認知問題。在他們看來,上帝與魔鬼都同樣存在于他們所制造的“品牌體”里。
品牌,是個新話題,也是一個老得不能再老的話題。
不過,品牌的標準也是具有極強的時代性的。就是說,某種標準在此時是品牌,而在彼時可能就是垃圾。
在以瘟疫、天災、戰爭為核心關注的純農業的冷兵器時代,品牌的至高甚至是唯一標準便是——勝者為王。因此,圍繞著這一“片面性的品牌訴求”,我們也就誕生了一系列為了“克服”此一標準的另類品牌標準,早期的儒家經典(肇始周公止于孟子)便是最佳案例。孔老夫子的品牌觀就是“仁者愛人”,并且為此不惜“惶惶然如喪家之犬”仍不易其志。因為在孔丘看來,成敗不是唯一標準。
在以科技、經濟、文明為主體標準的近現代,品牌的標準自然就多元化得多了。
不過終極而論,無論何種標準,無外乎三重目的:
1、名;
2、利;
3、名利交互。
本質而論,
品牌是什么?這個答案只能由坐而論道的專家學者來解決。
誰才是品牌?這個答案必須交由知行合一的務實派來落實。
品牌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是實證的產物,是能夠給予人們實在體會與感知得到的行為或物體。至少,品牌是行動的結果,至于一開始的“品牌計劃”,如果被過分聚焦,多數只會刻舟求劍,難道不是這樣嗎?
以做企業作為視角來觀察,戴維·阿克所撰寫的“品牌三部曲”,實質是在對歐洲、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來自拉爾夫·勞倫、維珍航空公司、阿迪達斯、通用電器、IBM、麥當勞、美極和斯沃琪等300多家企業的實地調研基礎上撰寫出來的。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這些企業的行為,就沒有他寫這個東西的基礎。同時,若你真的按照阿克這些宏大的架構去組建你的產品及企業,可能你最后連自己是誰都弄不清楚了(別告訴我你能靈活運用,多半是練拳不練功而已)。誠如你要成為一名哲學家,大可不必耗時耗力鉆進黑格爾所設立的只屬于他自己的超大哲學體系中一樣。當然,除非你想到大學里做個夾生的哲學教授。
品牌論的一邊倒,八成歸功于“不懂稼穡之苦”的專家學者及其一心牟利的媒體,正如養生專家一多,你想沒有病都難。這股風所帶來的可怕結果在于,醫生早已無心治病,只樂于賣藥了。君不見,就連當下的政府、公益組織及其慈善機構都染上了“唯品牌論”的毛病。
萬法歸宗,舉凡形式大于內容的一切言行,往往多孕育和包藏得有欺騙與禍心。我們恐怕早已忘記德魯克先生關于“做好鞋自然賺錢”的告誡。
資本主義的魂是什么?
答:培育和擴大更多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供應商
魂能定體,體能定形,坐而論道的朋友正是借助這一原理來制造和起勁地推廣“品牌一邊倒”的勢與式。
然則當你耐心地翻開全部關于品牌類的書籍,你將會得出一個幾乎統一的結論——沒有消費者就沒有品牌。
很簡單,
其一,天下文章一大抄;
其二,沒有觀眾便沒有演員,只有先承認觀眾的存在及其觀眾口味的多樣性之后,你才能談演員的“供給側改革”。
既然結論這么直接,我們需要干的就是“做好自己并創造消費者”就好了。
究竟而言,品牌論等同于人品論,品牌專家等同于人品專家。瞧,多滑稽!
品牌論之所以得以大行其道,一來是信息不對稱,二來是我們的實業家忘記了創辦企業的初心。萬物互聯的時代,這一套肯定到頭了,因為“規模定制化”的經濟形式將被“定制規模化”所取代。你通過取悅并讓消費者開心,然后他掏錢買你的單,這一切只能靠自己實實在在的把該做的與能做的事做到盡善盡美之外,別無他法。
☆茅臺酒大概只知道認認真真地把品質“始終回歸常識”
☆華為大概一門心思只在把通信質量玩到極致
☆老干媽只會持久性地研究如何讓辣椒調味真真正正地調到人的“胃”
☆騰訊只為保證高質量的即時通信
☆蘋果自始至終都只在研究如何改變世界
☆簡書從頭到尾都只為寫作者能原創出更多精神食糧而提供精品服務
......
至于他們是不是品牌,標準交給受眾便可。
人間正道是滄桑,這“滄桑”,自然是幾千年來人性同理心文明中的真善美在形式上的千變萬化。品牌標準的時代性,大概也源于此。守住了他,你可以包羅萬象,反之,你就可能時刻被萬象所包羅。
忘掉禪,可能你正在進行卓有成效的禪修,品牌之道亦同此理
“佛道圣”的征得,有苦修,也有樂成,但均在渾然并自覺中實現。正如叔本華所言:最強有力的阻礙人們發現真理的障礙,并非是事物表現出的、使人們誤入迷途的虛幻假象,甚至也不直接地是人們推理能力的缺陷。相反,是在于人們先前接受的觀念,在于偏見。這些虛假的先驗之物——對抗著真理。它們就好像是把船只吹往與惟一的陸地相反方向的逆風,對此,船櫓和風帆是無能為力的!
請忘掉品牌論吧,品牌不是論出來的,除了知行合一的正精進,別無他法。
2017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