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紅包新衣服,電視機前磕瓜子。往年我家的春節都是這么過的,不過今年到是有些不一樣,怎么不一樣呢?容我先賣個關子。
臘月初,還是寒風刺骨的日子,我家的后院早已掛起了腌制好的臘肉,偶爾從它邊上走過,還能聞到一股不太好聞的味道。也更加佩服起媽媽的廚藝,竟然能將它做成美味的食物。每年快到三十,媽媽就會張羅全家人總動員,打掃房屋,這擦擦那掃掃,鍋碗瓢盆都要洗刷一遍,這叫除舊迎新。
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守在電視機前,磕著瓜子看著春晚,這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可是今年的情形有些不同。哪兒不同呢?電視還是那臺電視,瓜子還是香瓜子,看春晚的還是那幾個人,可是他們的注意力不在電視上,而在手中的手機上。這一個拿著手機使勁搖,手舞足蹈;這個拿著手機拼命點,全神貫注;那個拿著手機努力的刷,目不轉睛。這個發紅包,那個搶紅包,搶來搶去,也就幾毛幾分錢,可是一個個都比撿到十塊錢還高興。本該溫馨的除夕夜,大家卻都在癲狂的搶紅包。
以往的春節習俗,放鞭炮,貼對聯,走親戚,包餃子,發紅包,舞獅龍……現在最受歡迎的已經變成了搶紅包。
我們總說年味兒越來越淡,為什么?科技在進步,我們的生活水平一天天提升,但情感的溝通能力卻逐漸消失。難得的年夜飯一家人卻都低著頭玩手機。
能不能不要讓中華文化里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我們手中漸次消逝?到以后的孩子問我們時,不要只說“那只是一段陳舊的歷史。”
年味兒淡了,記憶中的年味兒再也尋不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