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己安排生活的優先次序
有人曾經為了出席一場會議錯過了陪伴妻子分娩,結果在會議上全程一張臭臉出現,工作上也沒有取得成果。因為沒有自己沒有安排好次序,兩頭落空,這件事情值得我們深思。
如果你自己沒有主意,別人就會來安排你的生活,你的時間被其他人安排了,可想而知你的生活質量會如何,因為別人并不是總能真正抓住你的關心點。
有很多人總會抱怨因為陪孩子或者工作,各種忙碌,真正屬于自己的事情很少,我就非常困惑,難道這不都是屬于你自己的事情嗎?
如果這些事情都是你想做的,誰先誰后都是你安排的,你決定了這個優先次序,那么這就是屬于你自己的時間。
2. 擁有時間大局觀
有這樣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
教授在課堂上拿出一個瓶子,往里面塞滿了高爾夫球,然后問學生滿了嗎?學生說滿了,老師卻陸續拿出了小石塊,細沙,最后拿出了兩瓶啤酒。
然后教授告訴學生:如果我們擅長利用時間的話,那么我們有能力完成任何事。高爾夫球就是你即將完成的大事,比如家庭,健康,朋友;小石塊就是次要的事,比如工作,房子,車子等,細沙則是生活中一些其他的小事。如果你把時間浪費在一些瑣事上的話,那么你就不會有時間去在意真正重要的事。專注在那些能讓你真正開心的事,先把高爾球顧好,也就是真正的大事,把優先事項顧好,因為其他的東西都只是沙子而已。
這個故事教導我們做人應該有大局觀。
3 更少 但要更好
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如果把時間比作衣柜,如果少穿又不實用占滿了衣柜,那么那些好看而且被我們真正喜歡的衣服又何處容身呢?
如果把每天的24小時比做在時間銀行的存款,我們都知道,如果投入資金更多,那么這個項目的格局和前景就會相對應得更大,其成功的可能性也會更高。畢竟投入一萬的項目跟一千萬的項目根本不能比。
由此可知,我們必須學會生活中的段舍離,學會拒絕一些無關事項,篩選出合適我們的正確的事,集中精力,這樣我們才能做到高效地管理我們的時間。
參考書目:《精要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