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女兒就準備上幼兒園了,前幾天帶兩歲八個月的她去醫院做了入園體檢。在幼兒園報名時老師說體檢要空腹,因為要抽血。我隱約有點兒擔心,畢竟我每次抽血,都要做很久的心理斗爭,才敢像個壯士一樣去迎接一場戰爭。
體檢前一天,我跟同一個幼兒園報名的媽媽約好第二天一起去。晚上在家我跟女兒說:“明天媽媽帶你去醫院體檢,然后9月份你就可以去上幼兒園了。”
女兒說:“媽媽,什么是體檢啊?”
我:“體檢就是醫生阿姨幫你量身高、體重,測聽力、視力,還有一些別的檢查。”
小孩兒其實是最懂事兒的,你把體檢這件事兒認真的告訴孩子,別怕他們聽不懂。他們提前有了這個概念,就不至于在檢查的時候恐懼。大哭大鬧,搞得大人孩子都心焦。
畢竟一上來就被拉著做這個檢查、那個檢查,陌生的阿姨、冰冷的機器,孩子難免會有些不安。提前知曉、心中有印象,會減免他們的恐懼。
體檢當日早上起床后,帶上吃的、喝的,梳洗換衣服,我們就跟約好的小朋友一起去了醫院。由于是周六,去體檢的孩子還是挺多的。填表、辦就診卡、充錢,按部就班的搞定后就到了醫院三樓體檢的地方。
剛一上樓,就聽到有孩子在嚎啕大哭。不用猜,肯定是剛抽過血。我按導珍醫生的指引,帶女兒依次做完了身高體重、聽力、視力、口腔等一些不痛不癢的檢查。
小妞也很配合,在看口腔的時候還說佩奇里面的大象牙醫也是這樣給喬治看牙齒的,還有恐龍先生。
終于還剩最后一項檢查:抽血。我特意在人少的時候帶女兒去,如果人多別的小朋友一哭,難免會受影響。
準備抽血之前,我跟女兒說:“等會兒阿姨要給萱萱抽血了,媽媽會抱著你。抽血的時候會有一點疼,就像小螞蟻咬了一口一樣。不過很快就好了,寶貝兒你很勇敢、也會很配合阿姨的,對不對?”
女兒說:“嗯,我最勇敢了,我配合阿姨。”
接著醫生就給女兒綁扎帶、找血管、抽血。看著細細的針頭扎進女兒肉里的那一刻,我心頭一緊,一是心疼、二是怕孩子哭。
沒想到,女兒一聲不吭的看著醫生抽完兩管血,連委屈的表情都沒有露出,我太驚訝了。
在一片哭聲和家長的安慰聲中,我心里好驕傲,這不是找打嗎,哈哈。
抽完血,我說:“媽媽沒有騙你吧,是有一點疼的,但是萱萱非常勇敢、不害怕,真棒,媽媽給你鼓掌。”
別的常見情況是啥樣的呢?
場景一:“來寶貝兒、乖。抽血一點都不疼,你看這個小朋友剛抽過。”
真不疼嗎?那你來抽。孩子上一次當,就不會再上第二次,也會不信任大人。你可以用他們能聽得懂的表達方式告訴孩子事實,不過分夸大、也不過分縮小。他們的承受能力超乎你的想象。
場景二:“抽完血,媽媽給你買你一直想要的那個賽車好不好。寶貝兒不怕、沒事兒。”
拿東西來誘惑、交換?
會讓孩子覺得,這應該是一件他不愿意、也可以不做的事兒,所以媽媽才會拿東西來交換。
這樣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并不能真正讓孩子客觀認識并接受抽血這件事兒,我們要淡定從容的陪他們一起面對。
其實這些本來就是他們日后要經歷的眾多事情中的一件,就讓他們勇敢的接受生活的洗禮吧。
場景三:“別看針頭,看著媽媽。”媽媽一邊緊緊的抱著孩子,一邊聲音有些發抖的“安慰”孩子。
你是不是在潛意識里告訴孩子,這件事恐怖,我們不“看”。
我們家長自己的緊張、焦慮情緒會傳染給孩子。讓他們不自覺的排斥、害怕即將面臨的這件事。別讓你的身體和語言出賣了你。
當然轉移孩子注意力也是好的,不過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寶貝兒,抽完血就可以吃飯了,你想吃點兒什么啊?”孩子在回答你的時候,就已經抽完了,他也不會特別在意疼痛這件事兒。
以上是幾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我們是不是也躺槍過呢?其實孩子是最講道理的,有時候可能是我們的方法不得當。才會覺得他們是熊孩子,自己使出渾身解數也搞不定。
那么如何在平時引導孩子勇敢的面對一些會帶來痛苦的事情呢?比如打針、抽血等等。
第一、我們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即將要面臨的事情,別用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認為很簡單,哄著、騙著、摁著就結束了。這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心理陰影。
如果別人什么也不說、或者說一些無關痛癢的安慰話,直接拉你去做一件事,你肯定也會充滿警惕、倍感恐懼。
第二、家長自己要放輕松、淡定從容,擁有平和心態,給孩子營造一個輕松的氛圍。媽媽的陪伴和溫暖的眼神,是孩子最大的安慰劑。
第三、及時鼓勵表揚孩子的勇敢,并用具體的話語描述出來,不含糊其辭,只夸孩子棒。讓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為什么棒?激發他們面對困難的勇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同時給孩子留有余地,不讓他們因自己流露的“不勇敢”而感到羞愧。
生活處處皆學問,做個用心、睿智的家長,真誠的去和孩子溝通交流。學會鼓勵、引導孩子平靜的接受現實,并培養他們忍耐痛苦的勇氣,你會發現他們真的非常棒。每個孩子都是自帶勇氣和溫暖的小天使,值得我們好好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