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新年的熱氣慢慢退去,一切都在回到正常軌道的過程當中。
辭舊迎新,你辭了什么舊?迎了什么新?
新年開篇,我一直在思考,到底給各位親愛的讀者們帶來什么樣新鮮的分享才能不辜負這一個重要的開始?
一直在尋找,因為很重視。(我們常把儀式感掛嘴邊教小孩,你可曾真正擁有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我們的方向錯了,我們付出的汗水和期待越多,我們偏離我們想要的目標就越遠。
在農歷新年這個特殊的時間里,我想跟大家聊聊“科學育兒”。
——我們吐槽爸媽朋友圈,你的朋友圈不也一樣?——
就在前幾天,朋友圈里發起了一場規模宏大的吐槽爸媽朋友圈謠言的活動,下面是騰訊較真網平臺發起的“爸媽朋友圈謠言征集”活動,統計出來Top100條謠言,下面是Top16:
這些是不是似曾相識?
我當時看了之后,簡直不能共鳴更多。可是,笑過和吐槽之后,我們自己已經為人父母,做的又如何呢?恐怕有不少是五十步笑百步。
在信息爆炸和獲得渠道高度普及之后,我們患上了“爸媽關注后沉默”和“遠離爸媽朋友圈”綜合癥。可是,下面的這些這些這些,你有看過嗎?分享過嗎?信了嗎?中招了嗎?
家長們注意了,已致多名孩子(因蜱蟲叮)死亡!速看!!!
產后要臥床一個月,不能下床!
性早熟!原來是父母陪睡造成的!當媽的都看看!別害了孩子
母乳寶寶不用喂水?信它,你就被坑大了!
哺乳期媽媽恢復月經后,就應該給寶寶斷奶
媽媽感冒后不能繼續哺乳,更不能吃藥
寶寶出生15天起就要吃魚肝油
寶寶每天都曬了太陽,所以不用吃魚肝油了
媽媽來例假后奶水就沒營養了
孩子太瘦是因為媽媽的奶沒營養,應該改喝奶粉
寶寶要多補充DHA才能變聰明
寶寶有枕禿,睡覺出汗多,這是缺鈣
寶寶發燒捂出汗就會好
孩子鼻子扁,捏捏就能變高鼻梁了
把屎把尿需要早練
給新生兒擠奶頭,不擠長大乳頭扁平不能喂奶
胎發一定要剃,剃了頭發濃密
孩子從小用熱水泡腳促進發育
孩子會爬就可以練站了
孩子不吃飯一定得追著喂
沒母乳就喝牛奶羊奶,都比奶粉好
輔食第一餐加蛋黃最好
6個月后就可以吃鹽,不吃鹽沒力氣
夏天給孩子戴太陽鏡避免傷害眼睛
小孩千萬不要光腳走路
除了吐槽父母,我們也為人父母了,竟然渾然不知也掉進一些坑,為什么?
直覺告訴我,因為我們也當爸當媽了呀!
育兒路上,難道不是在害怕這個害怕那個當中度過嗎?生怕一點閃失而成不可挽回的影響。
“害怕——其實是貫穿整個育兒過程中的一個最突出的元素”
這是我在較早一篇熱文(育兒隨想|完美父母)中提到的。育兒路上,寧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無,有些時候我們被不確定性綁架,導致我們更趨向于選擇保守的做法,“聽說”和“網上看到”給我們投來巨大的陰影。
這些是當了媽媽之后萌發的感性的認識。那從專業一些的角度分析又是怎么樣的呢?根據心理學家唐映紅從心理學角度的分析,人們容易相信謠言和落入各種偽科學,主要有下面的一些原因:
喚起恐懼效應
面對讓人感到恐懼和不安的信息時,本能反應是被吸引,下意識就是分享給至親和朋友。比如上面的家長們注意了,已致多名孩子(因蜱蟲叮)死亡!速看!!!
簡單歸因
謠言和很多偽科學一樣,有著非常簡單明確的歸因,符合人的認知天性。比如上面的性早熟!原來是父母陪睡造成的!當媽的都看看!別害了孩子、寶寶有枕禿,睡覺出汗多,這是缺鈣
迎合偏見或期望
跟人們偏見和期望相符合的信息更容易被輕信和傳播。比如寶寶出生15天起就要吃魚肝油、6個月后就可以吃鹽,不吃鹽沒力氣
我們推崇科學育兒,可是一不留神我們會掉入各種坑里面。坦白說,我也有掉過幾個坑呢,比如小孩光腳走路,到現在我們還沒能做到讓廣廣在家光腳走路, 比如說在廣廣小的時候我給他捏過鼻梁,再比如我們一直給廣廣剃頭發等等。
對于堅持科學育兒,我們面對各方壓力和挑戰,而我們自己本身有時候難以避免落入信息混亂當中。
可是不能因為困難而放棄,新的一年里,我們從現在開始努力。
——科學方法遠比知識重要——
我們要盡可能地減少掉進育兒坑,至少掉坑之后我們也掉地明明白白,我們需要新技能。明辨信息真偽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當你有能力把虛假信息過濾之后,你能夠更接近真實,你才能夠獨立思考,自由選擇。
辨別謠言和過濾為科學最核心的觀念是:
“運用科學方法遠比吸收知識更重要。”
各種育兒科普文章干貨鋪天蓋地,這當中其實就已經有很多坑了,自己先掉進一些。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是被安利的坑,很多媽媽反應,科學育兒文章根本沒法分享給長輩看,結果是強扭的瓜不甜,甚至還被人斥責“被洗腦”和“矯情”。
主要原因可能有: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實你自己也沒有真正弄懂原因,在照搬干貨或者理論的時候被人反駁卻不能應對和挽回氣場;其次是你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就被人洗腦了,面對被說的頭頭是道的寶寶癥狀和列舉真人真事,你沒有反駁的能力和底氣。
掌握了科學方法,就有了鑒別真偽的能力。能力是活的,而知識是死的。再說,人類的認知在不斷發展進步,這個時候被認為是正確的,說不定哪天就被推翻了。
在博士的科研能力中,critical thinking (思辨) & reasoning (論證)是兩種非常重要的能力research skills,經過四年多的博士學習,這些能力已經變成了我的習慣,我在小廣成長記這里寫作分享,竟然不知不覺也在運用這些掌握的技能。
針對育兒的問題,總結出來下面的這些方法,讓大家輕松應對各種謠言和偽科學:
先問為什么
把屎把尿要趁早,為什么?聽過的原因都有:“這么大了還穿尿布合適么?”、“很容易訓練的,方便衛生”、“現在不訓練了以后很難訓練”、“你小時候很早就把屎把尿了,現在有問題嗎”。
媽媽感冒后不能繼續哺乳,更不能吃藥,為什么?“媽媽感冒喂奶會傳染給寶寶的”、“吃了藥的奶水里也會有藥,寶寶絕對不能喝”。
哺乳期媽媽恢復月經后,就應該給寶寶斷奶,為什么?“奶水變少變稀,沒營養了”、“再喝小孩就營養不良了,要給寶寶斷奶了”。
只要問一下為什么,聽到的原因,其實很多都經不起推敲,特別是那種根據經驗給出的原因。經驗對了,并不代表這樣做就是正確的。只要一條條列出來就會很容易過濾掉一些坑,另外有一部分坑,則需要進一步破解。
通過問為什么,給自己多一點時間思考、辨別、篩查,這是處理各種信息的第一步。
多方求證
問了為什么,有些答案似乎聽起里很有道理,那到底你是聽誰說的?什么時候聽說的?
很多育兒建議和經驗,只要感覺不對的,一定要自己親自查明。看到那種XXX專家、最近有報道、XXX原因竟是、XXX很多家長都在做、做對這幾件事孩子就XXX,這些文章其實需要特別注意,特別是那些帶紅點的,快看立馬刪除的,基本是無一例外都是謠言,所以面對一些可疑的信息,一定要親自查明結論的來源。
讀博寫paper,第一個需要get的技能就是寫literature review文獻綜述。引用的每一個觀點和結論都需要找到出處,而且是要找到業界承認的出處,比如國際期刊里面的文章一般都是經過嚴格審核、多次修改、最終批準才能發表。
在escapingzizi簡書空間里的讀者對于文末的參考資料肯定不會感到陌生,每一篇文章,我都會不厭其煩地給出文章中參考的資料來源,一方面是尊重知識產權,另一方面是留給有需要的讀者方便自己進一步查詢,看似多此一舉,可是這是小廣成長記公號極為重要的部分。
目前為止參考的資料主要有國外的兒科權威官方網站,像美國兒科學會AAP、美國疾控中心CDC、梅奧診所Mayo Clinic、NIH。另外還有其他一些公認靠譜的育兒網和育兒平臺,比如BabyCenter、HealthyChildren、Parenting and Child Health、KellyMom、KidsHealth還有Quora(國外的知乎)等等,這些育兒平臺上很多分享也有給出參考來源。而個人感覺國內缺乏官方的育兒信息網,所以參考資料來源是主流的育兒媒體平臺,比如搜狐母嬰、網易親子、39健康網、葉子口腔科普,但即使是這些平臺給出的信息,我也會比較國外網站來篩查可靠信息。
一般情況下,你需要兩個以上不同渠道和資料來源作為參考來幫助你判斷信息的真偽。
遠離肯定句、警示句、經驗句
寫過學科論文和期刊文章的都會清楚,每一個研究得出來的結論都包含了假想(assumption)和限制條件(conditions),嚴謹的科學研究都不是那種可以用簡單肯定句就可以總結出結論的。越是具體越是具有針對性的判斷背后附帶的條件就越多。而這些看不到或者被特意隱藏起來的附加條件,特別容易讓人掉入簡單直白的結論當中。
自主選擇
盡信不如不信。
育兒是個人的選擇,別人說的再美好,那也是別人的燦爛,同樣的,別人給你警示性意見,不一定就會發生在你的身上。每一個寶寶都是不一樣的天使,我們可以謹慎但是不需要過濾和照本宣科。
你知道背后的原因并且根據自己寶寶的情況選擇是否接受,你擁有的是自主選擇權。
我知道其實知道光腳走路對寶寶觸覺神經發育很好,但是因為廣廣會走路會跑,我們給廣廣穿鞋是想給他一個保護,在托兒所雖然有空調,但在安全的環境下,廣廣是光腳的。我知道捏鼻梁沒什么用,一切都是基因決定,但我就輕輕捏捏,美好祝愿,不強求。我知道剃頭發并不能改變頭發濃密,但我更知道,剃了頭發之后為什么看起來更好的原因——生長發育|如何護理寶寶的頭發。
而對于把屎把尿、擠奶頭、亂補鈣、小月份吃鹽等等則是堅決反對的。
有了獨立思考,才能自主選擇。
除了科學,還要藝術
科學育兒是現在的育兒主弦律,而我個人認為科學和藝術是分不開的,我們用我們有限的能力和知識去養育無限的下一代,要想適應未來的世界,照本宣科其實才是最大的坑。
我們并不知道我們的小孩以后會有什么樣的發展,我也不知道以后會有什么樣的風口等著我們的下一代,但是我知道保持開放的心態和積極生活是對小孩最大的愛和栽培,誰敢說這不是藝術?
- end -
參考資料:
1 騰訊較真 - 爸媽朋友圈謠言為何泛濫不止?心理學家告訴你真相
http://wxn.qq.com/cmsid/NEW201701310103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