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注:全程6公里,去程3公里,回程3公里,由釜托寺后山上山的1多公里未來得及記錄)
古時,杭州到安徽宣州的道路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宣杭古道。這條古道在唐朝以前早就存在的,除杭州到余杭為通途以外,其它是山間和田間小道。只是到了唐朝寶歷年間,才開始修筑成正規的官道。這條路上,五里一亭,十里一鋪,這種格局完全符合古代官道的標準。這條蜿蜒迤邐的道路靜靜地延伸在余杭西北的土地上,在今天似乎還在低回傾訴著歷史的滄桑。沿路有橋梁、涼亭、村莊、寺院,繁華而又不失安靜,坎坷而又不失平坦。它穿越在青山綠水之間,見證著歷史的變遷,人事的更迭;官道兩旁莊稼豐茂,景色秀美,民風淳樸,百姓殷實。
徒步整體線路由釜托寺開始至獨松關為前半程,獨松關下山至休憩點村子為后半程歸程。
釜托寺:
寺以山為名,依山傍水,景致清幽,古樹參天,是遠近聞名的佛教圣地有“十里竹海,百丈云杉,千年古剎,萬古苕溪”之稱。
十里竹海,名不虛傳,釜托寺就被環繞在竹海之間,放眼望去,藍天白云下,一片郁郁蔥蔥。
百丈云杉,挺拔傲立。竹與杉完美融合的趣味美景,茂密蔥蘢的綠,點綴彩色的杉,跳躍的視覺,美如畫。
釜托寺大殿以及寶塔。
參觀后稍作休整即準備開始,由釜托寺后山竹海開始徒步杭宣古道。
竹林郁郁蔥蔥,天氣甚好,仰頭往上,陽光透過竹葉撒下在身上,配合著竹葉的清香,頓時身心清涼。
竹中本無路,利用竹子間的縫隙,人們穿行其中,蜿蜒向上。
茂密竹林遮天蔽日,光線昏暗,入眼都是蒼翠的綠。
到達山頂即到寬闊地帶,出竹林忽豁然開朗,竹林間開辟出一條土路。這里開始,從手腳并用的攀爬路段可以實現直立行走了,剛開始的竹林路段算是整段路線的最難部分,下面就是相對的坦途了。
沿土路至位于安吉縣遞鋪鎮雙溪口關上村,現在村子已儼然發展成一個別墅區,漂亮的各式特色的建筑坐落在竹林高杉中。
這里發展成了農家樂與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現代村子。這里可以歇腳補充體力,還可以參觀山腳下的別墅小屋。
除了小別墅,在這里還有特殊的工廠,你能看出來是什么?如下圖
一束束,排排站,知道是什么嗎?
這就是竹筷子。
由于杭宣古道以竹海出名,當地人民也靠山吃山。砍伐竹子,抽出竹心,一捆捆晾曬干截斷,就是我們常用的筷子。
藍天白云,鋪滿山的是青蔥的竹,曬滿廣場的是透著竹香的竹桿,微風吹拂,形隨風動。
穿過村子,進入青石古道,這便是出名的杭宣古道。
驛道旁,由國家立的保護單位立碑。碑后就是寶昌橋。
寶昌橋:
橋由一座石頭堆砌而成,這座橋是余杭與安吉的交界線。其名稱的來歷,還有一個故事:
傳說從前,這座橋附近有一個看管山的老頭,名叫“寶昌”,人們便稱他“寶昌老頭”。他十分盡心盡責,很用心地看護山上的毛竹、冬筍等資源,防止被他人偷盜。
有一次,有人到山上偷冬筍,被寶昌老頭發現了,便高喊捉賊。小偷將竹子掰開,把寶昌老頭的耳朵夾進掰開的竹子里。人們知道后,十分氣憤,上告到衙門,小偷 受到了處罰。誰知之后,小偷變本加厲,把老頭吊起,燒毀了他住的茅草棚,寶昌老頭為此吃足了苦頭。事件越鬧越大,后來,朝廷下旨,在此立了石碑,禁挖冬 筍,保護竹林。
寶昌老頭過世后,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位老人,便將橋命名為“寶昌橋”?!ò俣龋?/p>
過古橋往前,竹林與杉樹錯落相交,綠紅黃橙,近處是滿山偏野的花兒,遠處是五顏六色的山畫,看山看水看歷史。
杭宣古道上最重要的關隘口就是我們的目的地:獨松嶺。
獨松關:
獨松關位于百丈鎮半山村與安吉縣雙溪口村相交的崇山峻嶺之中,天目山脈延伸到這里,突然斷裂形成一個豁口。兩山峽谷處蒼松翠竹,地險景美。中間是一條“僅容單騎”的羊腸小道。獨松關高踞在雄峻的獨松嶺上,關險道峻,崎嶇難行,坡上松竹繁茂,鳥鳴鶯啼。關下竹松參天,翳天蔽日,竹海洶涌,松濤陣陣,凄神寒骨,驚心動魄。左有百丈關,右有幽嶺關.古稱“獨松三關”。
綠樹掩映間青石斑駁,她如此地安靜,屹立百年,無聲無息,留下現在安靜的身影,在無聲的訴說這千百年的歷史與過往。
獨松嶺也曾收錄于各個記載里。
《新唐書。地理志》載:“唐寶歷二年(826)余杭縣令瑤筑甬道,通西北大陸,高廣徑直百余里,行旅無山水之患?!薄对涂たh圖志》載,杭宣驛道從杭州北至宣州共496里,明代前設有驛站。獨松關即為宋、元時期的驛站之一,是古代杭州至南京的陸路捷徑和兵家必爭之地。
文學巨著《水滸》中對獨松關及古驛道獨松嶺的描述?!氨R先鋒自從去取獨松關,那關兩邊,都是高山,只中間一條路。山上蓋著關所,關邊有一株大樹,可高數十丈,望得諸處皆見。下面盡是叢叢雜雜松樹-------收入得董平、張清、周通三人尸骸,葬于關上。”
據傳:三國時,東吳大將凌統曾走過獨松嶺古道。
北宋宰相王安石從南京到杭州走獨松嶺古道到釜托寺。
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也曾經過獨松關翻越獨松嶺古驛道。
清咸豐年間(1860),李秀成為解天京之圍,戰關越嶺,直下杭嘉湖平原。
今山寨楊貴妃等在獨松嶺古道留下了一行足跡?!ò俣龋?/p>
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僅僅是石頭堆砌的關隘靜靜地屹立,有如此厚重的歷史卻讓他散發出完全不同的韻味。
走古道,看關隘,更多的是與歷史對話。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得空一起去徒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