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勉強的將存在的一切分為兩類(說勉強是因為世界本一體),一類是“我”,另一類是“非我”,它包括除我外的所有物質、時間跟空間,主要還是這些與我的關系。古時候有地心說,以地心說為根據得出的很多結論是錯誤的,所以,我以自我為中心得出的結論也沒必要去考量它的對錯。
就一個“我”而言,勉強能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身體一個是情緒。
我個人深有體會,一個人經常挨餓就會對餓這個感覺特別敏感,經常犯困就會對困這個感覺特別敏感,經常頭痛就會對頭痛這個感覺特別明感,經常生氣就會對生氣這個感覺特別敏感。
一個不怎么頭疼的人跟一個經常頭疼的人同樣中風感冒,頭疼程度一樣,但后者的反應會明顯強于前者,他會著重跟醫生強調自己頭很疼這一癥狀,一個經常生氣的人跟一個不經常生氣的人遇到同樣的倒霉事件,前者會立刻意識到自己生氣了,后者也不是不生氣,而是他不能及時意識到,他對生氣這種感覺沒有前者靈敏。
從長遠來看,我覺得平時經常說自己身體哪里哪里不舒服的人,反而不易生大病,因為他們對自己身體很敏感,哪里不舒服能立刻察覺到,而平時經常生氣不高興的人,反而不可能出現心理疾病,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情緒很敏感,高興或者不高興他們心里都有面鏡子,能夠清晰的描述出來。
我有個朋友就說趁著年輕要多犯錯誤,也是,單是那種犯錯后的悔恨的感覺,就夠給自己穿個盔甲了。
就“非我”而言,其實也還是那樣,學習法律的人對有關法律問題敏感,自己婚姻不幸的人保準對別人家的家長里短也更在意一些,正在談戀愛的人對各種與愛情有關的事情都更加敏感。
所以,學習好的人可能學習越來越好,有錢的人可能越來越有錢,長的漂亮的可能越來越漂亮。
有句話叫太想穿針手就會抖,不管怎樣,反正開始關注是實現目標的第一步,如果說關心過度導致心里出了問題什么的那就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