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學習心理學,還是做心理咨詢,都會發現生命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親密關系。在
埃里克森的理論中,他把成年早期稱為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關鍵期,如果在這個階段沒有習得與人建立親密感的能力,將會持續的產生孤獨感。
? ? ? ? / 親密 vs 孤立 /
01
這個階段稱為成年早期,持續時間約20歲到24歲左右,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階段,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的階段。
親密感,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包括親情、友情與愛情。
親密的社會意義,是個人能與他人同甘共苦、相互關懷。
親密感在危急情況下往往會發展為一種互相承擔義務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如果一個人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與痛苦,不能與他人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關心與幫助,就會陷入孤獨寂寞的苦惱情境之中。
02
弗洛伊德曾經把健康的人定義為一種充滿愛而辛勤工作的人。埃里克森贊同意這個定義。但是他又指出,唯有具備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敢于涉足與另一個人的愛河之中。
具有牢固同一性的青年人熱烈地尋求與別人的親密關系……青年人是在尋求和保持同一性的過程中生成的,他們熱切和樂意把自己的同一性與其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
缺乏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往往也缺乏愛與被愛的能力,害怕進入一段親密關系,因為對自我的不確定和不自信,面臨一段親密關系時,會擔心從中受到傷害或者對親密關系沒有信心。
與他人同一性的融合,意味著需要付出,需要放棄或損失一些東西。
03
在這個時期,需要學會與各種人相處,不管你是否喜歡別人。
能與他人能建立親密關系的人,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的親密關系。與人相處不容易獲得親密感的人,即使他有配偶、有親人,他也將有一種孤獨感。
所以,上一階段還沒完成就匆忙進入婚姻,常常會失敗,沒過多久,人們就發現不能與伴侶產生親密的情感,只被婚姻的義務所包圍。
青年人太注重自我,這種過分注意自己使親密無法發生。因為愛是要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相融合,這就是自我犧牲。
正如弗洛姆(Erich Fromm)在《愛的藝術》中所說, “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在給予的行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給予的行為中,我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財富、我的能力。”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把愛的問題看成主要是被愛的問題,而不是看成主動去愛和愛的能力的問題。”
04
埃里克森把人的發展階段延長到成人期,這是他的人格發展階段說的一大特色。
這時,青年男女已積極準備著去分擔相互信任、工作調節、生兒育女和文化娛樂等生活,以期最充分而完滿地進入社會。
他們需要一種共享的同一感,由此才能導致美滿的婚姻而獲得親密感。
但由于尋找配偶也包含著偶然因素,所以也孕育著害怕獨身生活的孤獨感。
沒有形成有效工作與親密能力的人會離群索居,就會退回自己的小天地,回避與別人親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立感、孤獨感。
如果個人在這個階段形成的親密能力勝過孤立能力,他們就會形成愛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