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 古人與秋之戀,有無數膾炙人口的詩句,有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有杜甫的“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有杜牧的“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更有曹操的“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國慶時節,正值秋意甚濃,我同往年一樣,踏上回鄉之路。回到故鄉時,秋雨已三日之久,滿地泥濘。閑來無事,殺雞烹之。席間同父輩們談論春夏秋冬季節變化一事,頗有感悟,記下此文。

? 五爸說:“今年國家已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農民的豐收節,說來慚愧,我雖在城里工作,互聯網時代,卻不知此發布,平日里也和家人各忙其事,便也不知豐收節那一回事兒。我的祖輩們都是農民,一年四季口朝黃土背朝天,最為關注的就是“秋”,秋意味著收獲,意味著將看見一年所有付出與辛苦。

? 傳統豐收節這天,家里有外出打工的子女都必須回來過節,出嫁女也會帶著女婿和小孩一起回來過節。特別是家中有老人的,做子女的更加要回來過節。村民還喜歡帶朋友一起回來過節,哪家的人回來得齊、來的朋友多,就證明那一家人最團結、和睦、人緣好。談及此,那我還算得上都回來過節了,平日里工作自由散漫慣了,如果遇上這種大長假,我是絞盡腦汁也不知道去何處,先不說交通擁堵,若要我趕往某個景點看人頭,那還真沒有多大興趣。但也不得不說,也是窮的緣故,如果有足夠的財富自由,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我承認自己也許是無處可去。但回到家里和家人們在一起也更為美哉!

? 一到家就四處打聽飼養土雞農戶,我嬸對此極為熟悉,一個來回便尋得四只,一哥哥家里又提來兩只說是來和我們“打伙”,農民養雞極為不易,捉雞也更是一件技術活。不然弄得滿身雞屎。臭味更是相當。午時叫來我表弟,他也算本地會做菜的小伙子。商量一番決定晚飯用雞湯下雞肉的吃法,清燉一部分,再黃燜一些,吃得精光。飯過三巡、酒也三巡,便聊起了秋。

? 父親說:“古人春夏秋冬道出了一年四季,人生更是如此,就如我這個年齡段,年過半百,家人團聚,便就是秋。”我聯想到春天的播種,夏天的澆灌,秋天的豐收,冬的長眠,確實如此。父親到了這個年紀,最大的豐收莫過于此,而我等人生卻正值酷暑掙扎,徘徊,勞作,奔忙。

? 此時五爸接過父親的話,“是的,再過幾年,便就是冬,一個二個立枝立竿,就真像個“東兒”一樣了。”一家人大笑,聽過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話語間難免有些傷感,人這一輩子,用春夏秋冬四個字足夠體現到淋漓精致,冬天,冰凍三尺,農民不在繁忙,秋收后儲備的食物來抵御寒冷的冬天,以此便有了冬眠。人生到了冬季,也不再會有年少那般憧憬,該頤養天年,盡頭處將長眠不醒。

? 我所慶幸的,正值酷暑,歲月給我的將是無限拼搏奮斗,但父母之年,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我能做的可能也只有在夏日里多向“秋”里問候。直到輪回我的秋、冬。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