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對于愛讀書的國人來說,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蔣勛,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后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回臺灣。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長。
蔣勛先生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的推廣,他認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蔣勛傳播美的文字,有一種能讓人安靜下來的力量。
無需斜陽照身,無需茶香縈繞,只要捧一本蔣勛的書,展卷,細讀,便仿如聽一位博學的長者面對面和藹可親娓娓道來,即會有一縷溫暖縈繞在心。
《品味四講》即是一本這樣給人溫暖感覺的書。
《品味四講》原名《天地有大美》,是蔣勛在臺灣為新竹科技人設立的電臺“IC之音”主持一檔“美的沉思”節目時談生活美學的部分整理編輯而成。
蔣勛深知科技人職場壓力之大,生活之辛苦,競爭之激烈,他想通過談生活美學為他們的心靈帶來一絲慰藉,幫助他們在血淋淋的職場廝殺之余找到人生的意義。
在《品味四講》中,蔣勛并未講太高深的理論,也未做過多的旁征博引,而是從自己的日常生活談起,從看似微不足道的“食、衣、住、行”,談再平凡不過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與讀者分享自己從平凡瑣碎的生活細節中感受到的美,探索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現與延伸。
在序言中,作者從莊子《皰丁解牛》的故事講起,論證“游刃有余”是生命有了揮灑的自由,是自己的身體感覺到了空間的自由,是使自己從許多牽絆與束縛中解放出來,還原到純粹的自我,由此,作者得出結論:
“游刃有余”正是美的最純粹經驗。
因而,作者認為:
我們感覺不到美,做事就綁手綁腳。我們一旦感覺到美,做任何事,都可以游刃有余。我們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心靈的空間,才能有容納他人的空間,我們必定是自己先感受到美,才能把美與眾人分享。
在《品味四講》中,蔣勛首次提出“生活美學”的概念。
蔣勛講到,關于美的定義,可以從哲學的角度談論,也可以從藝術史的角度切入,但他認為還可以有一個非常好的角度,就是從“生活”切入。
我們現在可能常有這樣的疑問:社會已經相當富有,藝術活動頻繁,但是,我們的生活品質為什么沒有相對地提高?
蔣勛認為大家可以一起來建立一個夢想:我們是不是能夠把“美”放到現實生活當中來?
他舉了一個隨處可見的實例:鐵窗。家家戶戶習慣安裝鐵窗,既難看,又把整個房子像監牢一樣籠罩起來,毫無景觀可言。
蔣勛認為,如果給自己一個窗口,其實是給自己一個悠閑的可能,有一個空間可以眺望,感覺生命與大自然的對話。
蔣勛自己的住處,是一定要開有可以看見風景的窗子的。
蔣勛直言,在生活美學里要強調的美,并不只是匆忙地去趕藝術的集會,而是能夠給自己一個靜下來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間。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視覺,你的聽覺,可以聽到美的東西,可以看到美的東西,甚至人做一道菜可以品嘗到美的滋味,這才是生活美學。
蔣勛從這樣的基準點去重新審視“美”在現實生活面的角色,結合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平凡又瑣碎的細節,跟讀者分享自己對生活美的感悟,從食、衣、住、行四個方面重新審視“美”在現實生活中的角色:
在小吃里發現信仰;感受服裝的體溫;如何營造一個家;怎樣將急躁、焦慮和抑郁的心情轉化成緩慢的生活節奏;如何從生活細節中找到快樂,享受悠閑的文化……
全書據此分為四講,分別為《食之美》、《衣之美》、《住之美》、《行之美》。引領讀者從樸素、健康的物質層面,體會品質的意義,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風格。讓讀者在享受孤獨與體悟生活后,找到自己獨特的品味,從美中獲得情感與力量。
蔣勛在書中強調自己寫作此書的初衷為:
我們希望在生活美學里,“美”不再虛無縹緲,不再只是學者專家口中的一些理論,我們希望“美”能夠踏踏實實地在我們的生活里體現出來。
正因如此,這些貌似瑣碎的生活細節,便具有了感動人的美的力量。
也因如此吧,蔣勛為書命名時,沒有使用形而上的“品位”一詞,而是選用更具生活動感的“品味”。中國自古說品味,西方也有“Taste”一字,都說明“美”還是要回到“怎么吃”“怎么穿”“怎么住”“怎么行”的基本問題。
讀罷全書,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在生活美學最后的結語,作者所強調的:
還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記“忙”這個漢字:一邊是心,一邊是死亡。當心死亡的時候,就是在忙碌的狀態!可是,忙,是心情的一種感覺,我們可以練習在任何速度加快的狀態里,都不要讓自己覺得忙碌。所以我也才會強調應該一只腳踩著油門,另外一只腳永遠準備剎車,這樣你才會有一個平衡,你才有停下來愛生命、欣賞生命的可能。
有學者指出,蔣勛的審美趣味是走在讀者之前,直到有一天我們社會反璞歸真,他的作品就會受到重視。
向大家推薦這本書,也希望大家在讀了這本書之后,也能從容生活,從容審美,擁有自己心靈的空間。
不要“忙”,不要讓心死亡。
誠如蔣勛所言:我們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心靈的空間,才能有容納他人的空間;我們必定是自己先感受到了美,才能把美與眾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