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是一個十分重視學習的人,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為政》)“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就以《學而》開篇,第一句便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的就是學習的方法。對此,朱熹集注曰“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人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充分說明了《學而》篇的重要性。此外,《論語》提到“學”字64次,提到“好學”15次,顯示了關于學習的討論在整部《論語》中的突出地位。
????? 學習的價值在于“修己安人”
????? 學習的價值是什么?《憲問》中的一段話分析了孔子對學習價值的理解:“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子路問孔子何為君子,孔子給出了三個層次的答案,第一層次是通過學習、修養(yǎng)自身來認真地對待工作;第二層次是通過學習、修養(yǎng)自身來使他人有所安樂;第三層次是通過學習、修養(yǎng)自身使廣大老百姓得到安樂。能到到第三層次,就可以稱其為儒家所認為的君子了。通過學習、修己以安人、安百姓,將個人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相結合,修己是基礎,安人、安百姓是發(fā)展。通過自我的不斷完善與發(fā)展,促進他人與社會的完善與進步。這和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目標相一致。
????? 學習的功用在于“修性增才”
?????? 對于學習的功用,孔子給出了兩個解釋。一是學習可以改善性格,增長德行。《陽貨》篇言:“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這是孔子關于“六言六蔽”的解說,即愛好仁德卻不好學,弊端是容易遭人愚弄;愛耍聰明卻不好學,弊端是容易放蕩而缺乏根基;愛好誠實卻不好學,弊端是容易被人利用而害了自己;愛好耿直卻不好學,弊端是說話容易刺痛人心;愛好勇敢卻不好學,弊端是容易闖禍;愛好剛強卻不好學,弊端是容易狂妄。仁、知、信、直、勇、剛是儒家所倡導的六種品德,但是這六種品德如果離開學習的支撐與濡養(yǎng),則容易陷入極端。學習是性格的中和劑,修養(yǎng)德行的促進劑,有利于培養(yǎng)謙謙君子的氣質。二是學習可以掌握技能。所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季氏》),通過學習,才能掌握職業(yè)技能,才能懂得道德規(guī)范,才可以在社會立足。學習知識與道德的最終目的仍在于運用,運用到做人做事的過程中,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 學習的內容在于“進德修業(yè)”
?????? 儒家認為,學習的內容主要包括德與藝。“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孔子以文化知識、社會實踐、忠心與誠信作為教育學生的主要內容。其中,道德的學習是首要的。所謂“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目標在“道”,根據在“德”,依靠在“仁”,在此基礎上才能夠游憩于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這些技藝之中。“道”,即天道人倫,自然規(guī)律與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論語》中講的更多是人倫,也就是人與人關系的規(guī)范——道德。儒家尤其重視對道德的培養(yǎng)。孔子說“弟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孝悌忠信要先做到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由此可見孔子對學習道德與學習技藝孰輕孰重的衡量了。相比于道德,對于技藝的學習,孔子往往不太重視。孔子的學生子夏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子張》)認為小技藝,雖有可取的地方,但恐怕它妨礙遠大的事業(yè),所以君子不從事于它。在儒家看來,農,圃,醫(yī),卜,樂,百工之類專門技藝都屬于小道,并非治國安邦之道,故而拘泥于學習這些專門的技藝。在當下的教育體系下,道德教育與技能教育的關系在實際操作中似乎本末倒置了,過去一直講求經濟發(fā)展,以技術推動生產力,而忽視了人們精神道德的教育與培養(yǎng),導致人的物化,人淪為經濟增長的工具,使整個社會缺乏足夠道德精神的濡養(yǎng)。在今天,大力倡導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應該借鑒孔子的理念,將道德教育作為教育的本位與根本。孔子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應該成為當今每個人所擔憂的事情。
?????? 學習的方法在于“聞、思、行、省”。
?????? 孔子作為至圣先師,對于學習的方法在《論語》中有很多精彩論述,歸結起來,主要有“聞、思、行、省”四個方面。所謂聞,就是要多聽多看。《學而》記載,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聞其政”,孔子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多聽、多看,就是孔子的一種學習方法。在孔子的時代,書籍相對較少,學習更多的是通過口耳相授,聽與看,便是學習的起點與主要方法。在“聞”的學習方法上,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好,只有像孔子那樣具有“溫良恭儉讓”品格的人,才能做得很好。正如顏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在聽聞之后,就需要“思”的學習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聽聞的知識只有經過思考,才能內化吸收。“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時刻都應該保持思考的狀態(tài)。同時,思與學不能脫離,“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wèi)靈公》),學與思、問與思相互結合才能有所收獲,否則便是“胡思亂想”了。在思的過程中如有疑問,還應“不恥下問”、“敏以求之”,真正解決疑惑。經過聞、思,有所得的階段后,便要踐行新知。“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述而》)孔子認為自己在書本上的知識和別人差不多,但在實踐上卻還差得遠。這雖是孔子的自謙,但也反映出實踐的重要性,只有將知識運用于實踐,也才能夠體現知識的價值。在運用知識于實踐的過程中,還應該具有“省”的意識。“吾日三省吾身”,通過內省,查找自身不足,進一步學習、反思,促進自身進一步提高,使學習的過程成為良性的提高過程。
?????? 學習的效果在于“完善人格”。
?????? 學習效果的好壞,應該拿什么標準來檢驗呢?孔子認為,主要標準在于踐行道德。“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做到了孝、忠、信,在道德上達到完善,即使沒有學習過,儒家也認為是學得很好了。從個人追求上看,“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吃不要求飽足,住不要求舒適,勤勞慎言,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就是有道德的君子的行為,也就可以稱作為好學了。儒家希望通過學習,修煉品行,成為一名君子。此外,在性格磨練上,怎樣才算“學到家”呢?孔子對顏回有一個至高的評價:“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顏回是孔子在《論語》中多次夸贊的弟子,他能夠“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并能達到“不遷怒,不貳過”的境界,孔子贊其“賢也”。通過學習,磨練性格,增長知識,能夠知過且改過,且在犯錯誤的時候不遷怒于他人,能夠以虛懷若谷的胸襟去看待,坦承自己的過失,不斷修正、完善自我,脫離名利的枷鎖,獲得精神的自由,從完善人格、獲得長足進步的角度去看待過失,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好學。
?????? 回歸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先賢的智慧中汲取營養(yǎng),可以引導我們從文化根源上思考學習的目的、理解學習的內容,改進學習方法,對當前建設學習型社會、大興學習之風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