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我常常遇到一些好像正被困在火海中的人,來向我求救。通常我會輕聽他們的問題,知道他們所焦慮的什么,但不會將他們的焦慮,變成我自己的夢魘。-圣嚴法師
面對孩子的哭,我們常用的態度:
1:制止、抑制?“不哭、不哭,不準哭!”
2:轉移注意力,也是很多家長認同的方式,以為沒有批評孩子就不哭了
3:縱容,家長投降
所謂“哭的教育方式”,就是允許孩子哭,讓他們去體會“哭的過程”,表達出他的情緒。允許孩子去感受,去表達,等他哭夠了,再去跟他溝通。
比如孩子要吃糖,我們說“現在不可以”。然后開始哭,這時候我們可以陪在孩子身邊說“媽媽懂,寶寶很想吃糖,可是沒有吃到,所以寶寶很難過,是嗎?”你去問他,他可能會從你的言語中意識到,我這樣的表達,媽媽會把它讀為“難過”。如果不是難過的話,我們要換另一種表達方式,孩子會在互動當中學習:“我的情緒表達是不是到位的?是不是需要調整的?”。等孩子哭完了,情緒表達完了,我們再問他“寶寶為什么又不哭了呢?”然后他就會告訴你,因為我怎樣怎樣了。
在一問一答的過程當中,他開始學習“我為什么要哭?我為什么要不哭了呢?”這就是溫柔的堅持。你必須要去做你剛才堅持的,就是不許吃糖,還是沒有吃到,可是你允許他做情緒的表達、情緒的學習、情緒的管理。
其實,我們成年人常常也會同樣進入這1,2,3的模式中。很少會去直面我們的情緒。“我現在的狀態是怎樣的?我是難過的嗎?我有恐懼嗎?不安嗎?”“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緒?”當“我”在體會的過程當中,你會發現這個情緒會被看到。當它被釋放,它慢慢的也就消退了。然后你的情緒開始好轉。你去經歷的這個過程,就是直面情緒的過程,在直面情緒的過程中,對自我,有一個“覺察”。所以父母先做好自我教育,和情緒的管理,我們才能夠【言傳身教】的去影響我們的孩子。
如果孩子真的把我們惹毛了,我們也沒有必要非要在孩子面前去做一個完美的榜樣,還是要把你的情緒告訴孩子。比如說:“你這樣做,媽媽非常的生氣,我已經很不耐煩了。”而不是在評判他說:“你這個壞孩子,你怎么不聽話,你再這樣,我就再也不理你了,不要你了。”
如果壓抑自己,孩子非常敏感,他明明感受到你的焦慮了,他也會學習,原來生氣的時候,是這樣的表情。所以不去偽裝自己,不去壓抑自己,做真實的自己。
我們怎樣管理我們的情緒,怎樣去陪伴,去引導孩子去管理他的情緒,他都在揣摩。
下一期繼分享,如何【言傳身教】成為彼此更好的自己
越往后越精彩
與孩子一起成長,敬請關注,未完待續... ... SE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