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老戲骨陳建斌演而優則導,拍了電影處女作《一個勺子》,改編自中篇小說《奔跑的月光》。看了電影后,沒太明白故事的一些轉承,結合原著后,才明白了故事的前因后果,也才咂摸出電影的巧思和小說情節的荒誕。
? ? ? “勺子”是方言,意為傻子。影片似在講述一個傻子,也可能是一群傻子。故事說的是在大西北落后農村生活的放羊人拉條子托關系花錢給坐牢的兒子減刑,可惜所托非人,血汗錢花了,但所托之人三哥卻沒把事辦成。拉條子認為沒成事就退錢,而三哥不肯退錢,于是一個追一個躲。在拉條子一遍遍往返村和鎮的討錢途中,因好心給了一個傻子餅吃,從此傻子成了牛皮糖,甩都甩不掉。無計可施的拉條子只好四處張貼尋人啟事,希望傻子家人看到后能帶走傻子。沒想到,鬧劇就此開場,你方唱罷我登場,輪番來了三波自稱是傻子家人的騙子,把拉條子騙得、急得團團轉的同時,又令其百思不得其解。如此荒誕的生活,使拉條子近乎喋喋不休地問著周圍所有能問的人:為什么那么多人搶傻子?當現實以或冷漠或不耐煩或語焉不詳來回應他的問題,拉條子越想越覺得世界的瘋狂,而這更反襯出自身與世界的格格不入,最終拉條子帶上了傻子留下來的頭罩,在一群小孩噼里啪啦擲來的雪球中逐漸走遠。
? ? ? ? 拉條子遭遇的一切,到底是什么惹的禍?電影似乎想要傳遞的是:拉條子是老實人,而人善被人欺,老實人就是要被人欺,就是一個勺子,所以拉條子才活得如此窩囊。但其實拉條子的善良更多只是表現在遇到傻子時和他分享了自己的干糧,之后拉條子是真心實意想要趕走傻子,即使在擔心夜晚傻子會凍死的時候,更多也是出于怕給自己惹麻煩的考慮。之后一系列的趕人失敗,更是凸顯了拉條子的軟弱、猶豫不決和無能為力。影片刻意渲染了旁觀者的冷漠、不耐煩和不愿伸出援手,但站在客觀角度,這些臉譜化的旁觀者并沒有實質上的失德,僅僅是一種對麻煩天然的避之不及,對危險的自我保護。旁觀者的冷漠無情并不能證明拉條子的善良老實。當然,并不是說拉條子收留傻子是不應該的,只是說收留傻子并不是拉條子的本意,且拉條子在收留傻子后并沒有能力將其妥善安頓。傻子大概是落在了人販子手上,而拉條子經此鬧劇,精神也徹底崩潰。故事是以一個善舉開始的,而結局卻是冰冷的悲劇。
? ? ? ?拉條子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生活在貧窮的落后農村。他窮、老、無權、無朋友、無見識,與外界的交流幾乎靠電視維系,日常的休閑方式也限于打牌。他生性善良、心軟、優柔寡斷、膽小怕事。這樣的一個人,若生活不起風浪,憑他的勤勞可以安穩終老,但只要來陣風,這艘破船會立馬覆滅。拉條子是中國廣大底層勞動者的縮影,祖祖輩輩在農地里干活,靠鋤頭力氣汗水吃飯,當社會變革迅猛襲來,周遭一切翻天覆地發生變化時,他們被時代洪流遠遠拋在了后面,他們不了解社會生存的潛規則,看不透世間千奇百怪的荒誕,對如何在這個世界安生立命手足無措。拉條子用自己曾經的生活經驗思索著傻子的價值,羊、狗、樹、繩一切事物都是有用的,傻子能有什么用?當過往的生活經驗無法解答問題,又無法從外界獲取答案,等待拉條子的只有把自己逼瘋。被這個時代逼瘋的老百姓,何止拉條子。
? ? ? 人在歷史的洪流中是渺小的,就像春日里一茬又一茬的青草,前赴后繼,源源不斷,或者說這也是一種天然的優勝劣汰自然規律。生活像個篩子,一層層篩選著符合他標準的事物,而篩選的標準貌似不以道德作為唯一標準。被篩掉的,將無情地消失在這個世界。畢竟資源是有限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當世界不斷前進變化,人唯有跟上腳步才能存活。
? ? ? ?松浦彌太郎曾探討過人活著的目的,同樣適用于如何活著,或者說是如何更好的活著。尋求心智的成長,在日復一日瑣碎平淡的生活中,不失去對世界的好奇,對未知的勇氣,對成長的渴望。當風平浪靜的時候,蟄伏的人與懵懂的人并無區別,但起風時,唯有疾風知勁草。所以民間祈福,老百姓總是祈求來年平平安安就是福,因為生活經不起折騰。但生活本就是潮起潮落,又如何能永葆一世順遂?
? ? ? ?靈魂和肉體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直到死,我們都是需要發育的孩子。蝸居一隅,消磨的不僅僅是生活的激情,更是生存的技能。被動等待虎蕩羊群時的無處逃生,不如日日精進,做一只跑得更快的羊。愿你我在這個殘酷又溫情的時代,能做一個善良又有能力的人。
201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