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追溯到問題發生的根源,從而找到解決方式。
我個人最常使用的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框架如下:
第一步:發現并定義問題,以及我們解決的目標;
第二步:搭建邏輯框架,分析問題;
第三步:層層追問,找到深層原因;
第四步:針對這些深層原因,提出解決方案;
第五步:將解決方案按照重要程度和解決成本兩個維度進行劃分,找到可以高優執行的方案,制定執行計劃。
經常有人會問,“我想要去做XXX,要不要去讀研/考證呢?”“我想要轉行做產品經理,我要學一下敲代碼嗎?”在提出這些問題的時候,他們可能并沒有弄清楚,自己進入這個行業的問題到底在哪里,應該怎么去解決問題。這里,我們就用職業發展的例子來講解應該怎么用這種思維邏輯來解決問題。
第一步,發現并定義問題,以及我們解決的目標。
當現狀和期待之間存在著差距,我們會認為這是個問題。發現問題之后,將問題定義為我們可以入手去分析的一個命題。明確定義解決目標,也就是我們希望將這個問題解決到什么程度。
其中目標的定義是為了衡量我們做的事情有沒有效果,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需要再次復盤,找到癥結所在,這一步在我看來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說,一個應屆生,對互聯網產品感興趣,想要進入互聯網行業做產品經理,但是屢屢失敗,這就是發現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苦逼的應屆生將問題解決的目標定義為“拿到BATJ的產品經理崗offer"。現在,這個應屆生開始思考,該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步,分析問題的表面原因。
在這一步,思考問題的方式可以是從上往下的,也可以是從下往上的。
從上往下是指,我們先采用一個具體的邏輯框架,再去對這個邏輯框架進行層層追問。采用這個角度往往是當我們對一個議題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說,要分析某公司的產品競爭力,我們可能會用SWOT模型,再針對SWOT模型里的每一模塊去層層追問。從上往下的好處在于,當你頭腦中一團亂麻無從下手的時候,可以先用一個框架來幫你理清分析問題的角度。
從下往上是指,先對一個問題進行充分發散,獲取關于一些零碎的點,再將這些點聚合起來,分成幾類。做過調研的同學應該會知道,社會學的調研常常會用這種開放式的訪談,然后對訪談內容進行編碼,最后再進行聚合的方式。當我們遇到的問題比較開放,并且前人沒有一個好的思維框架的時候,需要發散性思維的時候,可以用這種方式。
針對找工作這個案例,我們需要理清產品行業的進入門檻和自身能力。同時能力又可以分為兩部分,hard skill和soft skill,據此形成了一個從上往下分析的邏輯框架。
了解進入門檻的方式有網上查找資料(百度,知乎、該領域的專業網站、微信公眾號),咨詢業內前輩(最直接的有校友,線上渠道有知乎,微博,在行,分答)。注意,先自己查找資料,再咨詢業內前輩!拒做伸手黨,至少不能提出百度一下就可以知道的問題,是對他人時間的浪費。
對比行業進入門檻,評估自己各項維度的能力。這里我就不一一寫了,有興趣的可以去填充一下。
在對獲取到的信息進行梳理之后,我們得到了如下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整理可以用Xmind,mindmap等等思維導圖繪制軟件)
第三步:層層追問,刨根問底,挖到我們可以著手去解決的深層原因;
現在,我們知道了面臨的問題有哪些方向的,接下來再去針對列表里的每一個維度去分析。需求分析包括哪些維度,對于一個入門新人來說,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產品設計能力又包括哪些,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一層一層追問下來,下圖變成了這樣,其中顏色越深,表明這個能力越重要。
對于產品新人而言,快速學習和邏輯思維的soft skill更為重要,可以判斷出其產品潛力,相比之下,hard skill較為次要,hard skill里用戶研究和數據分析比較重要,交互設計和視覺設計知道大概就夠了。
第四步:針對這些深層原因,提出解決方案;
現在,針對行業進入門檻和自身能力,我們可以知道,自己每個能力維度需要提高多少。
soft skill是短時間內難以提高的。針對這個問題,從短期來看,我們可以梳理自己過去的經歷,爭取在簡歷和面試中體現出這些能力來;從長期來看,我們可以通過讀書、總結復盤等方式來進行學習。
產品經理的hard skill不算是門檻特別高的,短時間內可以通過讀相關書籍、拆解常見產品,寫產品分析報告,形成一套理論框架。對于新人來說,這套理論框架在面試的時候應該足夠用了。但是理論不能完全替代實踐,還是需要在進入這個行業后反復去實踐,總結出自己的方法論。
第五步:將解決方案按照重要程度和解決成本兩個維度進行劃分,找到可以高優執行的方案,制定執行計劃。
重要程度是指這個維度的問題解決了,會對結果產生的影響有多大;解決成本是這么做需要投入多少成本,包括資金、時間、精力等等,從而估算出投入產出比。
以上解決方案中,梳理過往經歷,在簡歷和面試中體現產品經理所需的soft skill的成本較低,對結果產生的影響較大,投入產出比極高,可以立刻動手執行;
看書、拆解產品、寫產品分析報告,重要程度較高,投入成本也較大,因此投入產出比其次。但是這個也是產品面試所必需的,所以需要拆解知識維度,給每個知識維度投入不同比例的精力;
長期培養自己的soft skill重要程度高,但是投入成本大,且短期難以產生影響,投入產出比最低,需要制定長期計劃。
計劃具體怎么執行,可以采用甘特圖的方式。
至此,怎么進入目標行業的分析就完成了。嘗試之后,看是否實現了目標,如果沒有的話,再次復盤,重新分析問題在哪里。這套思維邏輯,在工作、學習上也可以進行操作,應用場景非常廣泛。
碎碎念:
看完的東西一定會忘掉的,可以找個問題試著自己應用一遍,加深對這個框架的理解。并且框架不是萬能的,在實際分析問題的時候,可能有些步驟不用進行。術有萬變,道不變,抓住核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