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歡用多看閱讀和網(wǎng)易云閱讀看書,尤其迷戀那些限免的書,懷著貪小便宜的心態(tài)如饑似渴地讀著。期間,還養(yǎng)成一個“偷書”的毛病,就是把這些限免的書逐頁截屏,保存下來,以備后面想看的時候可以隨時再看。但,讀到吳曉波的《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我卻不忍心這樣做。因為,這樣一本好書,非親自買一本不能表達出對它的喜愛。全書由若干的專欄隨筆編纂而成,仿佛彼此相離,因為獨立成文,卻又緊緊相依,因為內(nèi)在相通。每一段文字,都發(fā)出輕聲地召喚,“讀我、讀我”,像聊齋里的美嬌娘一樣,引著我這一介書生走入藕花深處。
喜歡吳曉波見過聊過那么多企業(yè)家之后所形成的高屋建瓴大局觀,欣賞他懷著記者初心不斷扣問自己的反思與感悟。人生總是幾度沉浮,普通人與大人物概莫能外,只是各人體會著不同的酸爽。既然如此,不如花費精力在美好的事物上,那也不枉虛度。美好的事物是什么?我想,大概就是不留遺憾吧。就像吳曉波說的:“風流總歸會星散,美好卻始終難忘。人生那么短,好玩的事情那么少,偶爾遇到了一兩件,就趕緊跟相知的朋友一起去做吧。”
可是,人生從來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高中時看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看得極累,完全不理解主人公們的彷徨與糾結。那些人,那些事,舉輕若重。吳曉波引述梁實秋的話說:“我們在現(xiàn)實的泥溷([hùn])中打轉(zhuǎn),寂寞是供人喘息幾口的新空氣,喘幾口之后,還得耐心地低頭鉆進泥溷里去。最高境界的寂寞,是隨緣偶得,無須強求。只要有一刻的寂寞,我便要好好享受。”唯有將寂寞看做享受,人生方能多幾分樂趣吧。而且,就像吳曉波所言:“每一件與眾不同的絕世好東西,其實都是以無比寂寞的勤奮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時光。”不畏寂寞,勤奮以求,才有可能打造一個希望的結果。而吳曉波又說:“你可以把時間浪費在看戲登山旅游等諸多無聊的美好事物上,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而它們的投資期無一不是在你的青春階段。”所以“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本身又成為一個目標,提醒你要從年輕時便為之努力。
其實,對于一本隨筆錄,不必糾結于它的題目和主旨。這書其實就是人生感悟的匯總,當中某些文字能夠激發(fā)思考便有價值。比如,我看到吳曉波向華人經(jīng)濟學家張五常請教做學問的辦法,張五常回答:“問題有重要與不重要之分,做學問要找重要的入手,選上不重要的問題下功夫,很容易轉(zhuǎn)眼間斷送學術生涯。”這話說的是做學問的道理,卻又分明在說做產(chǎn)品的真諦。抓住用戶的核心痛點,才是產(chǎn)品成功的王道,但現(xiàn)在很多時候,產(chǎn)品過分強調(diào)用戶體驗和細枝末節(jié),反而忽視了大局的把握和用戶痛點的拿捏。吳曉波還說:“世界上之所以需要鞋匠,是因為有人需要鞋,而不是因為鞋匠需要錢。”這真是直白的真理,但聯(lián)想到我們實際做產(chǎn)品時,卻常常容易顛倒因果次序,臆造需求、搭建產(chǎn)品,妄圖推銷給用戶。
《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這是一本隨便翻翻都感覺享受的一本書。
對一位作者最高的評價是什么?不是豆瓣的高分,不是亞馬遜的暢銷,是你讀后會忍不住想去看看他的其他作品,甚至他推薦的作品。吳曉波的《大敗局》、《激蕩三十年》,吳曉波推薦的《小于一》,我都想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