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2020年12月31號的下午五點,距離2020年的結束僅剩下最后七個小時。我的2020年這出人間戲劇就要謝幕了,今年的舞臺是怎樣的基調,我又完成了哪些角色呢?今年我的選擇關鍵詞是:健康,變化 、自省。
1
今年的開局,便是應對一場突入其來的新冠疫情的戰役。新冠疫情對我個人的影響沒有那沒大,身邊的人沒受到侵襲,只不過是封閉了一段時間和很多東西推遲和線上化了而已。在此,感謝所有的醫療工作者,所有的志愿者,所有為了抗疫而付出的人們。
將健康選擇為今年的關鍵詞,另外一個原因是好幾個身邊人今年都出現了健康問題。我的伯母,我的媽媽,我的姑姑,我的外婆在今年都經歷了病痛,我在我的伯母和姑姑家分別住過一年,因此她們都對我有養育之恩,對他們的生病我也感到十分痛心。她們今年集中出現的傷痛,也讓我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中醫講以預防為主,治病必求于本,切莫因現在沒事就大意,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關于良好生活習慣這點我并沒有做好,一個典型就是熬夜,我們唯一真正擁有的財富就是時間和身體,這個習慣同時侵害了這兩個財富,傷及根本。《習慣的力量》中指出了核心習慣的重要性,我想早睡早起便是一個最重要的核心習慣,集體生活的環境早睡是做不到了,明年我盡量不熬夜,早起。另外一個習慣是運動,生命在于運動,這點我不多做描述。
經常與健康聯系的一個詞是生死。
《莊子·外篇·知北游》中這樣寫到:“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解其天韜,墮其天帙。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
鄭振鐸所譯的泰戈爾《飛鳥集》有這樣一句詩:“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蘇軾《前赤壁賦》中關于宇宙觀和人生觀的思辨。
我想這些見解便是我目前的生死觀,生便燦爛的生,死便坦蕩的死。
2
2020年,又是個變化之年。我從本科生變成了一個研究生,從重慶到了廣州。
考研這一年,自己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那種為了一個目標而去奮斗的充實感以及奮斗與過后收獲的喜悅感。成為研究生的這四個月,是完完全全屬于自己的四個月。這四個月的自己,在努力去探索以及扮演研究生這個角色。但是這四個月里并沒有考研的那種感覺,自己在各個方面都沒有考研那么投入。研究生的第一個學期也快要結束了,這個學期我學到了什么?我想我是學到了一些的東西的,不過需要成體系,成系統,能內化為能力。
以前也曾經想過以后一定要去中國的北上廣深去看看,今年和廣州的意外相遇,也算是滿足了一個小小的愿望。轉眼自己已經身處粵港澳大灣區,初入廣研院便已經意識到這塊地區,不缺金錢,不缺干勁,講究效率,銳意進取。希望自己能夠在這塊土地上汲取到養分,提高自己的實力。
在大學時代,曾發愿用雙眼去看看這個世界。23歲的我目只前去過了中國的四個省市,但我并沒有對這些城市進行有深度的探索。2020年進入廣研院,你只去過一個地方,就是你打卡了廣州塔,但廣州并不只有廣州塔,你在歷史書上、新聞上看到那么多的關于廣州的人文,希望你去變現。博觀約區,躬行實踐。這是我今年新改的座右銘,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腳踏實地。
離家這么多年,以往想念媽媽做的美食,現在不僅想念媽媽的美食,也很想念重慶的美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次呆在外地,也體會到了父親母親這么多年供我和哥哥上學的不容易。
3
按八十歲的壽命算,此時的人生竟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一。今年萌生了停下來收拾收拾,然后在重新出發的想法。這項工作已經開始了,并在繼續進行中,暫且不多說。
今年在喜馬拉雅聽了酈波教授的《曾國藩家訓》,對自省這個詞印象很深刻。歷史不會簡單的重復,但總是壓著相同的韻腳。從過去幾年的年終作結中可以發現,自己還是有一些毛病一直貫穿這幾年,比如拖延、沒有執行力和堅韌力,但是這些缺點在考研那一年全都沒有出現,所以我歸因于被有一個真正追求的且比較時間緊迫的目標,看過TED上一個心理學上的演講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想要做成大事,就需要一個計劃和不是很夠的時間”,我想大抵也是如此。
今年看完了之前沒看完的另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如書名所示,確實從中獲得了一些勇氣擺脫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今年實現了一個目標,實現了圈子的干凈,但發現自己依舊很浮躁,一顆心好像從大學以來就沒有沉下來,明年要追求內心的寧靜。希望從此刻開始,活在當下,今年也接觸了冥想,明年可以深化一下。
4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關于2021年,給自己一個概括性規劃。具體的目標參照“有場景、有差距、有抓手、有階梯”的原則來詳細制定。21年,養成兩個習慣,早起和運動。21年,繼續梳理自己的知識體系,把過去20多年所學到的東西整理成體系,并加深專業能力。21年,訓練寫作能力。
21年,希望我關心的所有人身體健康,平安喜樂。
21年,希望自己掌控自己,自己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