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愛情電影,不缺乏好的題材,但文章導演做到了,很難相信這是文章執導的第一部作品,起初看名字以為會是文章和馬伊琍親自出演男女主角,不然電影的主角名字和馬伊琍未免太巧合,不過這個名字也實在起得好,充滿了話題性,也充滿了(文章)對妻子的敬意。
這兩年,說實在,文章的風評并不好,從“周一見”到現在竟然已有兩年的時間。文章也從起初的隱退到慢慢出演一些“大制作口碑爛”的電影,這之中曲曲折折不再詳說。
實際上從這篇影評的第一段,我的態度就已經很明確,這部電影雖稱不上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國產愛情片,但絕對不算差的。難就難在導演是文章了,豆瓣上有一個話題:如果這部電影的導演不是文章會得到怎樣的評價?下面的留言也多是貶低,我似乎能猜得到這些年多少黑粉和水軍的著力點,所以也沒什么值得(對網友的回答)遺憾的。
要我說,一部電影,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特征,哪怕它只是一個小小的點,它也是成功的。縱觀影片,我印象深刻的倒不在于男女主角糾結的感情線,而是女二號灰灰與男二號趙奔的相愛過程,不得不說,他們的愛情起初是那么荒誕,一個歷史電視劇編劇和一個新媒體編輯,兩個針鋒相對的位置,因為賭氣沒想到打到了擦邊球,“醉過知沖動,啪過知惢深”,在這樣一個輿論滿天飛的時代,從兩個角色相知相惜相愛的故事里,導演其實是對這種生活現狀的鄙視,愛情本就是兩個人的事情,即便是公眾人物又如何,我們可以為兩個演員帶上一輩子的思想枷鎖嗎?神仙還會偷情,何況凡人。
說到輿論,我倒是想提一下最近的趙薇事件,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經知道“資本控制輿論”這樣一個新鮮名詞,很多人不由地有些不寒而栗,我從始至終看事件的發展,也真的是滾雪球效應,從趙薇新電影的選角到網友不滿,趙薇找到公關團隊解決輿論影響,以防電影投資失敗,到后來的換角……其實兩邊的人都沒有做錯什么,只是階級不同。趙薇是投資方,是作品的創作者,網友是為了國家統一民族大義,兩者之間如果取舍,我相信眾多國人還是會站在國家這邊,只不過趙薇用了近年來最普遍的方式方法——強大的公關團隊搞定一切,卻沒想到事情發展地過于出人意料,結果公關團隊依靠經驗,沒把這事兒真當回事兒——用了最簡單粗暴的刪帖+水軍應對,也理所當然的,沒能成功扭轉。事情其實并不復雜,復雜的是在事件上推動的人,把事件引向社會問題就變得無懈可擊了,不幸的是,趙薇恰好成為了事情的導火線。心疼趙薇,但也不可憐她,畢竟聘用演員沒有事先了解清楚也是她的常識性錯誤。
說回到電影,我認為,當下國人其實太容易被輿論左右,都不夠堅定自己的判斷,所以娛樂新聞才會這么火爆,因為生活節奏快了,快到沒有能力分辨,不免有點為這樣的現狀感到可惜。文章其實想要影射的也是這樣的社會現狀,一個是依靠吐槽黑人的新媒體公關團隊,一個是努力完成好劇本創作的編劇,沒有后者哪有前者?更何況,前者就是依靠后者生存的,那句臺詞說得太露骨,灰灰和趙奔要結婚了,想要個孩子所以辭職,原因是給孩子積點德。我想,文章用這樣一個看似無心的分線劇情,實際上打了多少新媒體人的臉?
文章的這部電影實際上有些模仿《失戀三十三天》的意思,故事的推進是以時間節點為標識的,真的讓我想到了黃小仙失戀后的度日如年的每一天。難得的是女主角沒有近年來常用的“瑪麗蘇”濾鏡渲染,這一點可以和《北京遇上西雅圖2——不二情書》相論了,兩部電影的女主角都沒有“瑪麗蘇”傾向,或多或少也是電影劇本行業的一大進步。在主線故事中有一些需要思考的情節,這些情節往往只是一個片段,并且一帶而過,所以好多影迷朋友去看的時候,可能覺得看不大懂,其實這也是導演的小聰明了,為了讓觀眾去二刷電影。但實際上,愛情電影的受眾群體還是情侶,較那么多真兒有什么意義呢?只要電影的結局是Happy Ending就夠了啊,畢竟像《等風來》這種自始至終玩兒情懷的愛情電影早就不能糊弄身經百戰都觀眾了。
作為男一號包貝爾和女一號宋佳,演技方面來講,我覺得他們對喜劇駕馭地更出色,當中有幾場糾結的哭戲,或許是兩個人平時太歡樂了吧,哭戲的部分總讓我有點出戲,也許導演也體會出了兩個演員對戲路的駕馭沒那么寬,所以用了第三場景去替代演技的缺失,舉個例子,陸垚馬俐機場作別,馬俐全程戴墨鏡,陸垚用手擦拭眼淚,但鏡頭只給了手上的淚痕。這樣就完全掩蓋了演技上的不足,可以說文章多少還是有點才華的。
除了這些值得夸耀的點,影片的主題曲《陸垚知馬俐》也真的是驚喜,起碼這首歌真的有打動我,類似《陪你度過漫長歲月》,雖然電影不怎么樣,起碼火了一首歌。
一句話點評:反映了當下年輕人的愛情觀,一部還算合格的國產愛情片。評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