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雷雨》,看過《日出》,看過《原野》,看過《北京人》。曹禺先生四部著名的話劇我都看了。正如人所評價的那樣,我相信,曹禺先生的劇代表了戲劇界的一個高度,就像魯迅先生的文章代表了文學界的高度一樣。他們都是時代與社會的一座山,是泰斗,是巨擘。曹禺先生真正是站在社會人生乃至宇宙世界的角度去俯瞰整個人間,深刻洞察著人性與靈魂。因現(xiàn)實的苦悶而去尋找,在話劇的世界中去探討,曹禺先生把他的滿腔悲鳴和一腔熱血投注到劇中的每個人物身上。我看到了,不只是一部劇,兩部劇,更是看到了曹禺先生那爆發(fā)出的熊熊燃燒著的思想的火焰與澆鑄不滅沸騰不息的靈魂。我聽到了,曹禺先生對著社會,對著世界,聲嘶力竭般的咆哮,因苦悶與困惑而怒吼。這一切,所體悟的一切,仿佛我的心。
《雷雨》并沒讓我有多少感動,只是深感命運的嘲弄。想起那句話,“人的一切努力只是成就了宿命”,曹禺先生果真是深受古希臘悲劇的影響。《日出》表現(xiàn)得比《雷雨》要好,沒有那么精準的巧合,不露聲色的,讓人覺察到處于社會中隨波逐流下內(nèi)心的隱痛與掙扎。陳白露自殺了,但依然懷抱著日出的希望。“太陽升起來了,黑暗躲在后面?!逼诖柟?,卻仍然覺得“太陽不是我們的”。無助與無奈交織,寧愿不要看到曹禺先生那光明的尾巴,沒有夢幻的烏托邦的遐想,光明那樣無力。
看《原野》時,我哭了,哭了很長時間。不得不承認,是劇中的表現(xiàn)主義手法深深打動了我,那神秘陰郁的氣氛完全感染了我。但是,最讓我流淚的,是處在社會中人作為人的苦惱。那是活的人,卻始終有著一副總也解不開的枷鎖。人在肉體與精神上的束縛下走向的極端,不只是扭曲與變態(tài),這極端便是自殺??础对啊窌r,我便想了許多,看后也慨嘆許多,但只能流于思索惆悵,徒有百感交集,不會有答案,萬念俱灰。我想,連曹禺先生也不能為此找到一個好的出路。這就是人生。如果會有好的出路,假如還留有些許光明,曹禺先生也不會殘忍到讓他筆下的人物一個個的都用自殺來結(jié)束自己寶貴的還很年輕旺盛的生命。
還記得《日出》中陳白露的顧影自憐:“長得不算難看。。。還這么年輕。。?!?。曹禺先生固然是深愛他筆下的人物的,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讓這些美好的生命消逝的。但是,對于這些人來說,死亡或許是他們此時此刻所能選擇的最好方式,是他們擺脫殘酷走向光明的唯一方式?;ò曜缘蛄悖安荼M焚燒,生命的結(jié)束竟是這般唯美。人的生命在于鮮活,而此時的人卻恰恰被鮮活所累。人與社會總是存在的,過去并行存在,現(xiàn)在并行存在,以后還將繼續(xù)并行存在下去。
我想,曹禺先生的寫作應(yīng)該是實現(xiàn)了藝術(shù)的宣泄與凈化功能的。他把現(xiàn)實的傷痛都移情到一個虛擬的世界,情感在那里得以噴涌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