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以往的認知里,只有真正的步入社會才算是開始生活,從某種程度而言,確是這樣。但其實在人可以獨立思考的時候,一切的所作所為都成了生活的影子。對我自己而言,很滿意自己一直以來的生活方式,同樣,感謝出現在我身邊的每一個人。
從學做人開始,母親是我的啟蒙人。記得小時候,見到長輩,我直稱“你”,因此不少被母親批,在教訓中,我時刻提醒自己,要改稱“您”,尤其是對自己的父母。在那些閑散的時光,深夜就是母親講故事的時間,講她的童年,講她的命運。我當故事來聽,母親提醒我,那都是真實的,而且她要向我說明的是父母是最值得兒女尊敬的。
到如今這個正值青春的年紀,我細細回想,最深刻的便是母親說的:“一定要懂得孝順自己的父母,善待自己的家人,這是做人的根本。”這也許是我成長過程中,在怎么肆無忌憚,也沒有脫離家人的原因。曾經有人問我:“你這么叛逆,是家里環境造成的嗎?還是你家人怎么逼你了?”我搖搖頭,不遲疑的答道:“怎么可能,我叛逆是我的事,跟家人沒關系,他們對我好著呢。”
中國人講究“和”,家和萬事興。母親的這些說教伴隨了我的整個成長,連同哥哥們的。我很幸福,因為我生活在了一個很和諧的大家庭。家庭成員在增加,到父母這個年紀,也開始過閑適的生活,而從始至終,母親都是一個說客,連起了我們弟兄之間親情如血的紐帶。我也經常會對旁人說:“不管發生什么,最重要的是家庭和睦,孝敬父母”,旁人會說我年紀輕輕,別裝的少年老成。我笑而不語,這個是不分年齡的。
走過童年,翻開少年,躍進青春,始終伴隨我的,是書。以往看書,更多是為了娛樂,消磨時間,但到如今,我卻是沾著書的光。
很慶幸,自己有讀書這個愛好。在學業繁忙之時,很久沒有拿起過課外讀物,是大哥,讓我將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家人聚餐時,大哥對我的第一句話是問候,第二句便是詢問我有沒有再讀了什么書,待我回答后,他又叮囑我:“一定要多讀書,書里有太多值得你認識學習的東西,光靠課堂上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總覺得這段話在我的生活中來回重復。沒錯,大哥是那個一直叫我讀書的人,百說不厭。家里人都在調侃“大哥又在授課了…” 如今,我喜歡以書為友,拿起紙筆來書寫成了享受,在成文的那一刻,滿心的成就感。同學經常問我:“你怎么寫的那么快?有那么多話可以寫么?”我只回答幾個字:“多看書。”
這算是良性的愛好,如若我能一直保持。修身養性是人們的品行追求,書中自有顏如玉,不管以后我身在何處,干什么職業,有書就好了。
光談這些,別人會認為我一定是個好孩子。其實不然,我的骨子里是野的,總喜歡嘗試刺激的。在規規矩矩的生活之外,我還有另一種樣子。有那么一位朋友,他曾對我說:“一塵不變的活著,等到你老了后,就會發現白活了。”當時他的話語很刻薄,我呢,偏愛逞強,跟他打了賭。但在我融進了他的生活里之后,情不自禁的就愛上了。
溜冰場里,我倔強的摔倒爬起,一直到成了那里的熟客;歌房里我的膽怯扭捏,到成了煙熏嗓唱者;舞房里我的拘謹躲避,一直到成了舞臺串客…等等這些,在當時我認為都不可能的事,真真實實的出現在了我的生命中。因為他的出現,我發現了我能歌善舞,甚至可以打拳,有相當豪情的一面。原來我的力氣很大,原來我的酒量很好。原來我的速度很快,我接觸到了一個萬花筒般的世界,甚至如魚得水。每當如今同學們要提議玩兒什么時,我已覺得有些久違。
那種生活名為“激情”,不早不晚的出現在了我的生命里,避免了我人生的平淡無瀾。我感謝那些“不聽話”的朋友,讓我能更清晰地認識了我自己,讓我在煩躁壓抑之時得以“放縱”。
在我的生活里,有人出現指導我說話做事,有人帶著我四處旅行,有人鼓勵我挑戰極限,有人教會我享受生活…也有的人的出現,讓我懂得了忍耐,讓我懂得了解決,讓我懂得了之后的路,該怎么樣走的更寬,更遠…每種人,都賜予了我一種生活方式,日復一日,我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我。
生活嘛,總是與身邊人有關,在回顧時,我會感謝每一個出現在我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