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這名字,便覺得或許是個悲傷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令人唏噓的人性,一個老人一條狗孤獨的守在山頭,絕望的沒有一絲血色。然而,鏡頭伊始,這是個發(fā)生在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的故事,高考落榜的兒子心有不甘的繼承父親鄉(xiāng)郵員的工作,一趟父親陪伴的兩天一夜的旅程便開始了。故事平淡的像湘西民居的水一樣,不起一絲波瀾,幽靜的山林在鏡頭下蔓延開來,滿眼的綠,滿心的舒暢。不得不說影片色彩運用十分得當(dāng),治愈系的綠大片大片映入眼簾,美得讓人身臨其境,給人以平靜及思考。
這一路,是父親一輩子辛勞的終點,也是兒子一生命運的開端。子承父業(yè),按道理來說這對父子理應(yīng)十分相像才對,而影片卻通過不同角度來展現(xiàn)了父子倆三觀的不同,兩代鄉(xiāng)郵員,同樣的職業(yè)之間隔著千萬鴻溝。正如兒子在旅程的開始便說,“遇到了工作上的事到底該聽誰的”父親不喜兒子聽收音機放著的流行音樂,兒子卻樂此不疲的唱著,父親不喜兒子總是想乘便車,投機取巧,在父親心里這個職業(yè)是莊重的,容不得半馬虎,而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兒子這一代看來,交通工具的發(fā)展勢必要帶給鄉(xiāng)郵員這一行業(yè)諸多便利,兒子看到的,父親看不到,父親理解的,兒子也未必能懂,這又怎么能分辨出對錯呢。然而,縱使再多鴻溝,也自會伸出一條石橋來,將這千萬家鄉(xiāng)親與父子倆的心連在一起。
山里的人一生埋在山里,落后的勞作方式,危險陡峭的山路,與外界幾乎絕緣,所幸,有這對父子不怕千山萬水,把外界哪怕一丁點的消息帶進山里來,為五婆送上并不存在的信和生活費,為孩子們送來成績單,讓遠方的人知道來自家里最深切的掛念。他們是信鴿嗎,倒不如他們更像是山里的水,山里山外嘗得到,更是滋潤了一方土地。正如影片中父親所說,“人心比腿”,他們的心里裝得了這方土地的鄉(xiāng)親,卻裝不下一雙疼痛的腿。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xué)家??乱舱f過,“或許比起他們平庸無奇的生活, 他們所做都賦予自己以某種輝煌,或者震懾心靈?!?/p>
這一路是父子走近之路,是親情流趟之路,影片大量運用了閃回鏡頭,介紹了兒子從小到大對父親的種種不理解,父親母親之間純樸的愛情,省去了敘事的累贅,整個影片情節(jié)也變得流暢。起先,父子一路的緘默,他們的生疏一目了然,然而當(dāng)兒子背起父親過河時,當(dāng)父親在兒子背上小心哽咽時,當(dāng)兒子終于愿意喊爸時,當(dāng)父親瞬間熱淚盈眶時,便覺得這一路山水越發(fā)漫漫無期,父子之間距離就越發(fā)靠近。在農(nóng)戶家歇腳的那晚,父子倆同在一盆中洗腳,兩人故意給對方流出足夠大的空間,卻在夜晚睡夢時兒子緊緊抱住了父親,想必父子之間也不過如此,父愛如山,親情似水,縱使有千萬隔閡,萬般不解,也總能在出門在外的某個夜晚緊緊相擁而眠。父母總是擔(dān)心給的愛夠不夠,子女也永遠都是虧欠父母的,縱觀整部影片,你是否會覺得,其實我們終歸虧欠父母一份理解?我們出門在外,那最掛念的又能是誰?
影片的種種說教溶于湘西的綠林里,溶于縈繞山間的薄霧里,平淡靜謐得讓人易于接受,如其中以長鏡頭拍攝的紙飛機一般飛入田野,轉(zhuǎn)而消失在天際,飛行的軌跡卻刻入人心。我突然想起某個影評人的話來,人是這樣的心甘情愿蒙住眼睛沉迷于繁華的幻夢,卻不愿面對破爛不堪的現(xiàn)實,與其看一部鬧哄哄的商業(yè)大片,不如于一個煩躁的午后去品味這樣一部日常,平淡現(xiàn)實的電影,看他們?nèi)靸梢沟穆烦蹋阋沧阋泽w會到他們的生存美學(xué),足以品完這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