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沒做什么調查,純腦補,偏黑暗風。我只是在用這個事件做背景寫個鄉村苦情劇的腳本而已,怎么理解那憑諸位看客的心情了。
總體大綱:丁大媽年輕時舍棄兒子改嫁,之后不管不問,兒子成年后母親想憑借血緣關系要點撫養費之類的“好處費”去找兒子,而兒子多年來對生母并沒有感情,甚至因為幼時缺乏母愛導致痛恨反感生母,因此拒絕了丁大媽的這些要求。不過出于傳統中國人好面子的心態,兒子在結婚的時候還是請了生母過來參加酒宴,但無其余示好行為,也不肯給經濟上的補助。之后兒子的孩子滿月,丁大媽還是想爭取下之前的權利,就借著孩子滿月的機會準備去兒子家里,兒子因為知道丁大媽的想法,所以找了理由避而不見。丁大媽氣不過,抱著你不給我錢我也不讓你好過的想法,打電話給了報社,一通顛倒黑白胡扯,然后就是我們都知道的那第一次報道了。
接下來就是大概說下這些劇情點相對應的實際事件的靈感來源吧
實際事件本身大體走向: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43683a0102ux9q.html
1.新聞媒體一開始是怎么得到情報源的?
一個老大媽進城找兒子,兒子不在家——這么芝麻點大的事,媒體記者們怎么可能嗅探的到風聲?平時其余人在小區里遇到這種事撐死了也就多嘴問幾句,肯定不會去打電話給記者。因此最大的可能就是丁大媽自己打電話給記者爆的料。
2.丁大媽為什么要打電話給報社?
中國人素來是習慣“家丑不外揚”的,就算是真的有這種事估計很多人也是家庭內部解決,決計不會自己鬧到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的地步——因為這么做的后果很明顯:和兒子徹底決裂,一般人考慮到這個后果的話是會有所顧忌的。但是丁大媽還是這么做了,而且和記者說的時候還是完全和事實反過來的說辭,那只能說明一開始就已經和兒子決裂了,所以沒啥顧忌,丁大媽恨不得事情鬧得越大越好。
3.為什么丁大媽和兒子會鬧到這種地步?
先看兩個人的說法:
丁大媽:“自己最近身體不好,之前給人家做保姆,丈夫在工地上打零工,到處借錢供這個兒子讀完名牌大學,現在兒子有了出息后竟然不認她了。她痛苦萬分,只好哭著回去了。”
?兒子:“在兒子五歲時就離家改嫁,是父親一手把他養大。因為從小失去母愛,兒子飽受周圍人的歧視,并在初中時就不得不輟學外出打工,根本沒機會上過什么大學。兒子憑著自己的拼搏事業有成后,主動找到失去聯系多年的母親,并在結婚時請她參加、在孩子出生后及時向她報喜,許諾當孩子滿月時一家人專程前去看望她。丁大媽去看孫女時,兒子正在廈門出差開會,手機沒在身邊,不知道母親去了,更沒說過什么嫌母親丑不見她的話。”
加黑是重點,兩個人說的估計都是真假參半,畢竟是面對媒體,沒人會給自己抹黑——那么結合起來吧,我的推論是:兒子沒上過大學,成功之后也沒想著母親什么的,畢竟幼時被拋棄,只怕是恨遠大于愛。只是結婚的事還是讓母親知道了,丁大媽堅持要來,兒子這里也就退讓了,讓丁大媽來了,但是丁大媽看到這時候的兒子已經完全自立,生活條件也不錯,而自己過的并不好,想要憑借生母的身份讓兒子多少贊助點生活費之類的,只是兒子拒絕了。丁大媽一次碰壁并不灰心,但之后兒子總是躲著她讓丁大媽找不到人(原文兒子有提到“手機不在身邊”這個理由,而丁大媽平時在余姚,兒子在蕭山,兩地間隔90公里,沒有直接上門的機會和理由)。丁大媽最后還是想借兒子的孩子滿月酒兒子沒辦法躲著時候再爭取一次。只是兒子這次還是很徹底的躲著了,讓丁大媽知道自己私底下和兒子協商肯定沒可能要到錢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給報社打了電話,寄望于把事情鬧大后大眾給兒子壓力讓她可以拿到點好處,或者就算沒好處,但是讓這個自己心目中的不孝子過不上安心日子那也好。至于什么臉面什么和兒子之間的感情,那都是呵呵。
4.為什么兒子說的“主動找到失去聯系的母親”之類這說辭也不可靠?
因為兒子主動示好了的話,丁大媽肯定是知道自己撿了便宜的——早年被自己拋棄,沒怎么付出過心血的兒子現在愿意和自己合好,是個人都知道這時候要想辦法維持和兒子的關系。但是丁大媽的做法分明是勢不兩立的,所以只能說明兒子那邊并沒讓她開心
以上。好久沒寫長段文字了,寫完自己都感覺語文老師要被我氣死了。寫的莫名其妙的不知道啥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