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2016年4月13日晚11時57分。
此時的我無法平靜地思考,腦子里塞滿了問號,但是感謝這座城市和生活在這里的人。因為我知道如若遇到危險會有人報警,而警察能在兩分鐘內出現。
最近壓力很大,考完試跟朋友出去放松了一下?;丶視r已經很晚,路上的行人也都神色匆忙。朋友第二天要早起上班,所以想趕緊回家,過馬路很著急,還沒完全變燈就拉著我走。路過一輛等紅燈的車,我下意識扭頭道歉,卻發現他垂著腦袋,手也沒在方向盤上,沒多想,以為他就是低頭看手機。
等我過了馬路,信號燈已經變綠,他似乎還是沒有要走的意思。我定睛一看,司機并沒有在玩手機,而是呈熟睡狀。我當時覺得有點奇怪,跟朋友嘟囔了一句:
「這司機真逗,紅燈等太久,睡著了么?」
朋友隨口說了句:
「真是啥人都有。」
等車的地方就離司機兩步遠,我對異常情況向來比較敏感,所以就一直盯著他看。
綠燈已經變了很久,他還是剛才那個姿勢,我終于覺得不對勁了,拉著朋友過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我上前輕敲了一下窗戶,沒反應;然后使勁重敲,還是沒反應。我扭頭跟朋友叫道:
「不對!他不是睡著了!他失去意識了!我們是不是應該call 911!」
朋友是美國人,我以為他們很習慣報警,結果當時他的態度是:
「呃,這個,我也不知道,呃」
他就一直支支吾吾的,然后拉著我去了旁邊的麥當勞。我以為這是他們什么傳統的應急方式,麥當勞里有保安還是有緊急按鈕?
但是進去之后,他就東張西望,好像在尋找什么的樣子。我問:
「咱們進來是要干什么?」
他說:
「告訴店員,讓他們報警。」
我當時就「what the fuck and are you kidding me」了,干麥當勞什么事?。∪缓筅s緊轉身出去看司機的情況,后面已經堵了幾輛車,我上前告知情況,以為后面的司機會報警,但結果那司機說了句:
「fuck!」
然后掉頭走別的路了。
我當時有點著急了,那個司機已經昏迷了至少十分鐘,可能有生命危險,我一邊敲窗戶,一邊打電話報警。電話瞬間接通,我因為情緒緊張,支支吾吾說不太清楚,旁邊的朋友竟然也沒有要幫忙的意思。我在車旁一系列奇怪的舉動,引來路人圍觀,然后我瞬間開啟社會現象敏感模式,開始注意整個事件的走向:
在我打電話的同時,至少有三個人也在同時報警,至少有四個人在嘗試砸開車窗,而掛掉電話之后,至多兩分鐘之內,出現了至少三輛警車,一個警察砸窗,一個警察搶救,然后在一分鐘之內抬上了救護車。
我當時腦子里想的是:
警察出警真快
旁觀者效應真的沒有那么難破
多好的社會榜樣
-
可能沒法和這位一直猶豫的朋友愉快地玩耍了
所幸在我想第4點的時候,朋友羞愧地說了一句:「我當時不應該猶豫的…」然后我們上了車,一路無話。他在為剛才的事情不好意思,而我在擔心那個人的情況,怕一開始耽誤的十分鐘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出現生命危險時,搶救黃金時間往往很短很短,一絲的猶豫和遲疑可能就錯過了一個生命。
溺水者停止呼吸后,三分鐘可恢復的溺水者占75%,4分鐘可恢復的占50%,而5分鐘可恢復的只有25%。所以溺水者在掙扎時如未被及時救助,就等于被宣布死刑了,因為即使救護人員在第一時間接到求助電話再趕到現場平均需要9分鐘。
在炎熱的夏季,被鎖在車內的寶寶,在十五分鐘之內就可能因為極速升溫的車廂而因熱射癥狀而死亡。
因食物噎住而造成的死亡,可在十分鐘之內發生。世界上因突然噎食窒息而死亡的人數比被槍暗殺,飛機失事,觸電,遭雷擊致死的人數加起來還多。而相比國外,我們的急救措施相關培訓實在缺乏,導致有救人的心,卻沒有救人的能力。
你也許會覺得這些都與你無關,但我覺得每一個事件都和我直接相關:
我可能有天暈倒在大馬路上,然后失去意識。我希望那個時候有人能停下來確認我不是睡著了,然后毫不猶豫拿出手機報警。醒來時可以對這個世界多一點信心。
而這個信心不是干等別人來做就能實現的,因為你就是「別人」之一。
我的這個想法也不是平白無故來的。之前看過一個節目,叫《What would you do?你會怎么做?》里邊的一個視頻就是測試人們在發現一個嬰兒被關在緊閉車門的私家車里會怎么做,有人毫無反應地走過,也有人第一時間報了警,其中一位女士被采訪問道為什么毫不猶豫的時候,她說:
「我也有個寶寶。假設有一天,因為某種原因她被獨自關在車里,我希望路上的行人可以做一樣的事情?!?/p>
其實報警是在救自己。
借這個事情說說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是什么
旁觀者效應 (Bystander effect)是一個社會心理學術語,在緊急情況下,個體在有人在場時,出手幫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幾率與旁觀者人數成反比。換句話說,旁觀者數量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進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
造成旁觀者效應的原因
已經被廣泛認同的原因大概有兩種:責任分攤,社會榜樣缺乏。而讓我在文章開頭寫道腦子里有很多問號的是人性冷漠。
1 責任分攤
多人圍觀的時候,個體感受到的不出手相救的愧疚感會大幅下降。
旁觀者越多,愧疚感越小。一方面,下意識覺得,一定有別人報了警吧;另一方面,即使我沒有幫助Ta,也不是我一個人的責任,那么多人沒動呢。
2 社會榜樣缺乏
我們在有任何舉動之前,總會看看周圍人的反應,如果沒人行動,似乎自己就沒有了做出反應的理由。而這種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可能就是從「經過有人圍觀的路邊,你媽媽一邊拖著你走一邊說別湊熱鬧」開始的。從此,「別湊熱鬧」就變成了咒語。當然我知道保護孩子是這種行為的一種原因,但是我擔心,
當你的孩子有一天被陌生人當街擄走的時候,大家都「別湊熱鬧」咒語附體,那可怎么辦???
有個研究顯示,嬰兒六個月的時候,就開始模仿親近的人的行為了;一歲的時候,知道撿起別人掉在地上的東西;兩歲的時候,會學習各種幫助技巧,比如安慰哭泣的媽媽。如果父母能夠時常檢視自己的行為,根本不需要額外的家庭教育,孩子模仿得很快,而這種幫助人的習慣養成會發展成人格的一部分。而人格是不容易改變的。
3 人性冷漠
回到家之后我的情緒很復雜,我打開電腦,開始看各種國外社會實驗的視頻:擄走孩子的,當街對女人暴力的,噎食窒息的,溺水的......看得我百感交集,一會因為有人可以毫不猶豫出手相救而感動得直哭,一會對竟然有人臉上可以沒有一絲表情而恐懼人性的冷漠。我理解你在想出手相救的時候會猶豫,我理解你不會做出行動但至少情緒上會有變化,
但是我真的不理解,無動于衷是什么感覺。
破解就一個邏輯
如果你在大馬路上昏倒了,你希望別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如果你不小心溺水了,你希望別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如果你的孩子被困在車里了,你希望別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如果你在大街上被騷擾了,你希望別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如果你不介意自己陷入危險的時候,大家都漠然路過,那么,嗯,你也可以什么都不用做,繼續走你的路,只是擔心那條路會不會過早讓你接近危險和死亡。
看過上文提到的那個視頻,我被影響了,我實踐了之后,我朋友被影響了。這次事件中,當時那么多人在幫忙,我相信觀者有心,之后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記憶中就有可被提取的榜樣畫面。人類的學習和其它動物一樣,都是通過模仿。
也許你覺得自己沒那么勇敢,不要緊,保護自己最重要,但即便躲在角落里悄悄打個110,你都是英雄。
在面對同樣的情況,
你會選擇視而不見嗎?
【將心理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歡迎關注我們:安慰記心理小店】